庞廷娅
古城淮安驸马巷内,有座明清时期的院落,它古朴而又温馨,典雅而又安宁。1898年3月5日,一代伟人、全党楷模——周恩来在这里出生,并度过12年的童年时光。
1979年3月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40年的春华秋实,一批又一批思念者们来到这里,缅怀周恩来总理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40年的日日夜夜,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们肩负弘扬伟人精神的责任和使命接力奔跑,服务社会教育,守卫精神家园。
至今,我们仍然记得为故居开放付出辛劳的人们。为了搞好故居的开放陈列,还原历史真实,工作人员不辞辛劳,走访了40多名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和30多名周恩来亲属,行走9个省市,征集文物、图片186件(幅)、资料卡片346条。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从那一天起,最初的15位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沉甸甸的守护责任。
至今,我们仍然坚持不断挖掘故居丰富的内涵。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初期,主要展出周恩来诞生地、童年读书房、过继母乳母住房、厨房、水井,以及“周恩来生平图片展览”“周恩来外交风采展览”等。为不断丰富周恩来故居教育内涵,1998年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和书画苑,2002年新建“邓颖超纪念园”。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精神,推出以“家”为核心的“家世”“家乡”“家庭”系列主题展览。这些特色专题展览,有效丰富、延伸了周恩来故居的教育内涵。
至今,我们始终肩负弘扬传承伟人精神的使命。周恩来故居充分利用特有的教育内涵,创新宣教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了大量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的特色宣教活动。为充分发挥故居的社会教育功能,我们在传统的宣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为不同的观众群体打造特色宣教活动。
面对青少年,开设“学习周恩来·树厚德少年”——周恩来童年励志故事系列讲座,自编开课教材,将周恩来童年励志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讲故事、听歌曲、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授课中发挥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面对党员干部,以“周恩来家风”为主题,开展“周恩来家风”情景故事会和专题讲座,从“教育晚辈”“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处理婚姻关系”等方面,自编故事剧本和讲座文稿,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党员真切地感受周恩来正确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以达到牢记宗旨、转变作风的教育目的。
面对广大妇女同志,策划“海棠花开——忆周恩来邓颖超的革命情怀”故事演讲,讲述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高度的革命信念和相濡以沫的坚贞爱情,为新时代女性学习、交流、提升开辟新课堂。
面对社会团体,实行“四免服务”,即免费提供党旗、宣誓牌,免费发放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和宣传册页,免费观看周恩来影视片,免费安排讲座或报告会。40年来,累计接待入党、入团、入队、成人宣誓仪式等各类集体教育活动近万场次。组建周恩来精神宣讲团,先后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军营、社区等开展对外宣讲近千场次。
面对全国观众,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策划了“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全国巡展活动。巡展活动自2018年1月7日启动以来,走过北京等10多个大中城市,受众达50余万人次,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走进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为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40年来,周恩来故居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等多项殊荣,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000余万人次,成为展示淮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峥嵘岁月四十载,砥砺前行谱新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传承好周恩来精神,讲好周恩来故事,让这座温暖的小院永远沐浴着阳光,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周恩来故居管理处主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