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让南闸民歌 走进音乐课堂

■ 周恩来红军中学 姚 庆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对青少年音乐教育来说,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音乐课堂应突出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由浅入深,并逐渐扩大视野,包括地方性的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传统音乐。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授我国民歌,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依托乡音”,从演唱家乡南闸民歌入手,循序渐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了解南闸民歌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爱好、文化传统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南闸地处白马湖畔,旖旎的水乡田园风光,渔农交替的产业模式,为南闸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在教南闸民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也可编成短小的情景故事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时播放地方民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唱《化着鱼儿三尺三》中,学生一开始认为这种音乐有点“老土”。我就用PPT展示水乡南闸把桨摇橹、张网捕鱼的劳动画面,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多元感官,很快理解并接受了这种风格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梳理南闸民歌特点,把握音乐风格

南闸民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1000多首民歌民谣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其它还有田歌、劳动歌、行业歌、仪式歌、叫卖歌、唢呐散曲、渔歌渔谣、忏词、儿歌童谣等。它以丰厚的水乡情韵为底蕴,通过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形成了委婉、悠长、抒情的演唱特色,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在《二十四节气歌》一课教学教唱过程中,我从听觉入手,利用民歌口口相传的特点,尝试让学生进行模唱,反复强调一字多音要唱的委婉曲折又不生硬,这个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用南闸方言教唱完毕这首歌曲后,我用普通话范唱了这首歌曲,学生反而哄堂大笑了起来,都说这样唱起来太奇怪了,根本不是歌曲原本的味道。我会心地笑了,因为我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南闸民歌是我国民歌百花园中一朵艺术奇葩,仅凭教师口口教唱、跟录音学唱,学生显然很难完全理解和把握。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爱上平时接触较少的本土音乐,并萌发探究本土音乐的想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听、唱活动外,课堂中的歌曲编创话动也是很有必要的。我经常在课堂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根据音乐的速度和旋律自己尝试应该用怎样的节奏伴奏。学生的领悟能力很强,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能体会南闸民歌的特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看到学生们整齐的随着音乐敲击打击乐器了。民歌来源于劳动,待学生反复欣赏后,还可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通过模仿划船、打鱼、栽秧、收割的动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来源,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本土民歌的学习中。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