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 辛/文 王 铎/图
据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肤乐霜”、北医三院的“创伤乳膏”、协和的“硅霜”,因为这些药品名气大、历史悠久、疗效很好,又价格便宜的“院内制剂”,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药”。近日,一些微商从化妆品代购转战到药品代购领域,开始倒卖这些虽然好用但购买相对困难的明星“小药”。
不仅是首都这些大医院,就是地方的市、县综合医院以及如中医院等专科医院,都会有一些老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自己摸索配置出来的药剂,医院配制出来打上“院内制剂”的说明,开给患者服用。这些药“其貌不扬”,包装简单,外表往往有点粗糙有点“土”,也没有冗长的专业说明,却颇有疗效。院内制剂,减少了从工厂到患者的手中所要经过的多个中间环节,价格确实不高。可惜现在很少看见这些药了。想必医院从中赚取的利润也少,医生从这些药中可得的利益恐怕更少,可能医院不再制,医生也不用了。只有个别医院在医德很好的老专家的坚持下,还在特制少量“院内制剂”。
院内制剂不仅在于包装的简单和价格的低廉,其独特的疗效其实承载着医生们对专业的孜孜探求,里边还包含着坚持“因人施治”“因病开方”的医德追求。虽然是“小药”,却往往可以防大病于未患。尤其是,对于“看病贵”这一医疗“痼疾”,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微商们看准首都医院这些“小药”,开始代购。如果是从为患者们提供便宜有效的好药出发,是可以鼓励的;如果是看中其中“价格便宜疗效好”的所谓“商机”,囤积抬升药价,那就必须严管重罚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