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昔日“抱残守缺” 如今“有口皆碑”—— “缺口”变身记

■融媒体记者 刘 华 杜勇清

通 讯 员 余元虎

缺口村不缺家底。早在6年前,这个涟水县保滩街道和集市所在的村落,村集体账面上就攒下了好几笔收益,总数超过80万元。

但问题是,上述收益靠的是街道征地,来源单一。此外,缺口村村集体能用得上的资产仅有百十亩废沟废塘和5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尤其让村民们着急的是,尽管村集体聚起了80多万元资产,却偏偏年复一年抱残守缺,拿不出个发展思路。

缺口要变身,必须用能人。根据全村730多户村民的意愿,2013年7月,时年50岁、在村里颇具威望的王士宝,辞去在保滩街道的联防工作,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

新官上任,不看嘴皮看作为。王士宝果然出手不凡,下出的“第一步棋”就是带领村“两委”班子,从南集镇“三顾茅庐”请来老板搞土地流转,11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葡萄,建起了采摘园。仅此一项,每年通过拿地租的方式,村民和村集体增收10万元。全村另有30多名村民常年在采摘园务工,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参与其中的10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脱贫。

葡萄采摘园走上正轨,王士宝主意又起,再上南集,请来种植大户,流转土地500亩,打造黄桃采摘园,外加草莓、李子等水果栽培,上马垂钓中心、黄桃加工中心、农家生态餐厅等,不仅带动4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还为集体、村民增加地租收入50多万元。

此后几年,缺口村的发展风生水起,休闲农业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总面积1500亩、主攻花卉种植的花木基地,也于去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基地务工的60多位村民,如今每天帮着剪枝、修叶、浇水、施肥,同时也鼓起了“钱袋子”。在街道的年度目标考评中,缺口村连续多次夺得一等奖,还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6年前的不足4000元,跃升到了2018年的1.2万元。

今年春节前,缺口村“如虎添翼”,拿到了“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的金字招牌。“再有个年把时间,我们的彩色花田、景观长廊等项目都将完工,这一个个休闲农业项目串成串,吃、喝、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年可接待游客35万人次。”王士宝说,现在的缺口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休闲观光好去处,每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多达数百人。

眼下,王士宝正在谋划“新棋局”。他计划将全村剩余的1300多亩土地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变传统稻麦种植为虾稻共生,确保在今年底之前,带领尚未脱贫的20多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