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史铁生: 情感收集者

□ 卞寒

除了课本,第一次读史铁生,是《我遥远的清平湾》,被放在一本小说集里,但我想应属于散文吧。其实是什么不重要,形式而已,任何的艺术本质都是情感的表现与传达。就是这篇作品让我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它情感如此丰富却不张扬,太像一个传统的纯朴的中国人了。我想如果是我去纪念一段回忆,最佳的形式也只能是如此,它的结构是那么流畅,感情真挚透明。

不知道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懂。后来上大学我在图书馆借了本史铁生作品集来看,这篇散文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那时我也想写点什么,只是水平不够,看到这篇更觉得很遥远了。对于文字而言,感情的传达是艰难的,像这样的文字,至深的感情和安静的笔缺一不可。其中对各种感情的道出是极其细腻的,孤独、悲观、彷徨、愧疚、憧憬、安静、躁动,还有时光与季节。可以说是一篇绝无仅有的作品。

读他的文章实际总有个特殊的感受,就是他会去写那些我们平常都会触摸的却无以言表的感情。这可能是属于诗的领地,有些朦胧,但他就这么做到了。因为被限制在轮椅上,没法像别人一样拥有很多的阅历,他只能对仅有的感觉细心地捕捉。所以,如果定义史铁生,或许可以称之为情感收集者。这一点旁人是难以与其相提并论的。

苦难当然是他最大的标签。小说《命若琴弦》,大学时我每隔大半年差不多就会去看一次,也没有计算,只是很久后突然就会很想看看。可能原因是对于人生的不坚定,而这篇小说里写的就是这种坚定。人生就像琴弦一样,要时时绷紧,因为人常常是找不到很准确的目标的,况且还有苦难。因而就像瞎子一样,为了终有一天看见世界,给自己找个理由,总之不能让它松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就是这种坚定,是他对自己在无望中的鼓励,也是他充满力量的精神价值。

还有一篇是《毒药》,关于“死”。“死”在史铁生的作品里随处可见,《我二十一岁那年》写他的病床下有几根电线,没人知道,是他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用的。《毒药》更全面地讲述自己对“死”的认识,想啊,想啊,其实也没有获得什么勇气,还是随时带着那颗毒药想结束,只是活着活着发现不也就这样了么,就这么继续活下去吧。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很强,其他小说也都相当厉害,在技术上是有很大追求的,但我想更多且更重要的还是他的感情。

《记忆与印象》作为散文,其中写了很多会触碰却难以言明的东西,感触特别深的是他写一次对视,那感觉是细微的,似乎能感受到吹过的风的力度,十足地展现了文字的张力,很让人被人间的一颦一笑所感动。这就是他的特别之处。

他的写作像是以悲痛中的积极来定调的,那悲痛是深沉的,是扎根的大树,而积极是微小的,是绿色的嫩芽。如《奶奶的星星》,将亲情铺满,委屈毫无保留,最后依然树以积极向上的渴望。当然,他的作品有明显的忆旧性特征。如果刚尝试写点什么,看他的作品一定是会很有感触的,因为不是很专业学写作的人,文字通常是忆旧的,没有太多虚构想象的成分,也没有什么技法。这种写作其实也最诚实纯朴。

记得还有一篇是写爱情,他初写作时的作品,一看就比较生涩。但那种对自己的哀怜,对爱的胆怯自卑,已充分流于笔端。

如果陷入了悲观,史铁生的作品当然是不二之选。还是借用韩少功说的那句话,绝大多数危机基础都是知识性危机。如抑郁什么的,跟随史铁生苦难中的清醒,很能够让人感受到勇气与坚定,或者至少是缓解吧,不至于弄得危险紧张。对于我而言,隔一段时间读一读史铁生就会发现连呼吸也新鲜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