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以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嵇友胜

近期,市委对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着力解决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推动行政办事从以政府部门为中心向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要素市场活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较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土地、资金、知识、科技等生产要素竞相迸发活力。一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实施“简化审批、备案管理、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6项改革举措,分类改革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重点对资质资格类审批及指标限额类审批事项开展专项清理,着力解决市场准入不准营问题。二是探索实行涉企事项“一本通办”。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制定行政审批事项标准规范并对外公开,推动同一审批事项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内事项名称、类型、设定依据、审查裁量标准等关键要素统一,实现一本办事指引全市通办。深入实施“减证便民”行动,全面精简涉及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各类证明材料,科学规范出具证明的程序,健全信息共享与核查机制,提升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务效率。三是加快推行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进政务数据便民化改革,打破信息壁垒,筹建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完善政务服务、市场监管、信用应用等平台数据共享交换体系,高水平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实施行政审批“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证”,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互认,加快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必须简化手续使项目早落地、快落地。一是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探索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集成、提速改革,建立“一窗分段受理、材料网上流转、后台并联审批、全程限时办结、综合窗口出件”的审批新模式,推行以代办服务为主渠道,并联审批、模拟审批为主方式的施工许可提速工程,推动土地取得、规划建设、综合服务等事项集成办理,大幅压减办理时限。二是深化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等事项由政府统一组织区域评估。对有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在开发前期或土地收储阶段,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开展区域评估,将评估事项扩展至交通影响、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雷电灾害等领域。落户的工程建设项目可免费获得各专项评估数据,实现开发园区评估成果应用全覆盖。三是实施承诺制审批和“容缺受理”。推行告知承诺制,政府公布法律法规设定的标准作为准入承诺标准,列出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防洪评价、节能评价、消防设计、安全防范要求、防雷装置设计、施工许可等承诺内容和标准,申请人按照要求作出书面承诺的,审批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全面实行“容缺受理”制度,对非即办类审批事项,在基本条件、关键材料具备,允许在非关键性材料缺少等条件下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核程序,待材料补充后及时出具办理结果。四是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招标投标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级政府掌握的有关招标代理机构资质信息、信用信息及动态监管信息。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消除在招投标过程中对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限制和壁垒。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需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创业创新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一是严格依法保护产权。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政策措施,在产权保护的执法、司法、守法等关键环节着力,有效保护各种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支持企业家依法依规维权。二是全面推进营商法治化建设。积极回应企业家关切,及时受理企业诉求,健全各类企业诉求反馈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编制行政执法标准、细化自由裁量规则,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合同权益保护,合理判断各类交易模式和交易结构创新的合同效力,加强中小投资者股东权利司法保护,促进公司治理规范,建设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全面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构建公职人员和非公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完善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入实施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开展101%服务和流动红旗竞赛,用安商、护商实际行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加大对侵害企业利益的“四风”问题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问题。四是营造亲商重商浓厚氛围。健全统战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政治引领,激励新生代企业家茁壮成长。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大力弘扬淮商精神,增强淮商向心力和归属感。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转型升级工程,提升专业化水平。创新商会治理和运行模式,持续放大淮商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