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安区治贫有方综合实力晋级全国百强

(上接A1版)

项目“造血”,巧用“炮兵战术”

与孙杨村同一年实现脱贫的石塘村,原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86户,每年可获得省精准扶贫资金54万元。“村里在甩掉省定经济薄弱村‘帽子’之前,对这笔精准扶贫资金一般都是按人头和标准,直接发给低收入户,结果是年复一年,低收入户依然守穷度日。”村党总支书记郑忠明说。

上述做法,无异于“撒胡椒面”。对此,淮安区扶贫办果断校准航向,变“撒胡椒面”为“握指成拳”,采取“集中火力、精准突破”的“炮兵战术”,以项目为载体,激活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运用“炮兵战术”后,石塘村去年统筹精准扶贫资金、挂钩帮扶单位提供的帮扶资金,实行“化零为整”,相继上马光伏发电板、天翼鸽业、生猪养殖基地、标准化厂房等项目,不仅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村民、村集体还可按比例获得收益,项目收益率保持在9%左右。“光伏发电板项目一年就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郑忠明高兴地说,去年,石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8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有76户脱贫。

“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区扶贫办副主任管其兵告诉记者,在这一理念下,淮安区整合全区各类脱贫帮扶资金,重点实施现代生猪养殖基地和高标准厂房等优质扶贫项目,每年可为全区2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村均实现10万元集体收入,带动1.3万余名低收入农户增收。该区以顺河、苏嘴两个镇列入省重点“六大片区”连片开发范畴为契机,编制总投资达43.17亿元的53个帮扶项目,目前已实施34个。

在此基础上,淮安区规范整合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产业扶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五项农村改革试点的近2800万元资金,在全区选定6个村进行试点,开展“耕、种、防、收”全程服务,探索“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扶贫模式。去年,试点工作累计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带动300多名低收入农户增收,帮助600多名低收入人口实现就业。

平台“清淤”,淬炼“钢筋铁骨”

2016年,原建淮乡许王村党总支书记华某等三名村干部,在申报本村低收入户过程中,明知故犯优亲厚友,区纪委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大数据中比对后很快发现个中“猫腻”,华某等3人最终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近两年来,淮安区充分发挥“阳光扶贫”系统先行先试的平台优势,着力于扶贫工作的精准识别、过程监管。

“面对面”识别,给百姓一个明示。按照“两公告两比对四公示”“五签字五确认”工作程序和要求,借助“阳光扶贫”平台系统,逐一核对甄别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信息。同时,及时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国扶网系统,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点对点”查询,给百姓一个明白。建立完善区级“阳光扶贫”咨询中心、15个镇级“阳光扶贫”服务窗口和37个经济薄弱村“阳光扶贫”工作站,配备自助查询终端,坚持线上监督与线下检查相结合,发挥系统大数据功能,确保脱贫过程真实可控。

“一对一”帮扶,给百姓一盏明灯。依托“阳光扶贫”系统平台,落实全区9589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2931户低收入农户,做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三精准”。建立经济薄弱村联动帮扶组和项目帮扶组,区四套班子32名成员、区直3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与10个镇(街道)三套班子成员,联合挂钩帮扶37个经济薄弱村,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