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重抓产业 促进发展 淮安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通讯员 章德 志荣 侍农

2018年,我市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八大千亿级产业”规划方案、“十大重点工程”等落地生根,全市“三特”主导产业提质升级,“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叫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百万亩行动启动实施并突破35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8元、增长9.3%,“三权分置”改革巩固提高,“清产核资转股”试点扩面,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有力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良好开局、稳中向前。2019年,我市围绕全面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业农村工作“硬任务”,将聚焦发力乡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强农、提升价值链富民、拓展功能链美村、激活流通链壮村,构建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互促全链条乡村产业体系,稳住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调结构转方式 打造特色规模产业

面向市场,发挥扶持重抓“三特”产业发展导向作用,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从全市面上入手压减低效低端稻米种植,以南三县区为重点推广南粳46(南粳9108)、淮稻系列等优质食味稻种植,将高端高效优质稻米面积扩大到280万亩。结合特色农产品功能区划定,以25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和9个省级“菜篮子”蔬菜工程基地为载体,示范扩大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效园艺种植,争创国家“淮安红椒”、蝴蝶兰花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聚力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新兴高效园艺产业,全市“5151”(亩收益5000元、1万元、5万元和10万元)特优高效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着力发展冷藏、保鲜、“洗剪吹”整理、包装等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实施农业园区载体建设提升行动,组织涟水县、淮安区等争创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淮阴区农科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在环白马湖、洪泽湖等湖泊及周边地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万亩推广行动,今年新增面积40万亩,同时新发展生态健康虾蟹特种养殖面积50万亩,特种绿色水产品比重达70%。倾斜优先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景观化”整治,改造提升基础承载和自身管理服务能力,与地域产业、节庆活动、乡村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等相融合,打造一批游客能“乘兴来、尽兴宿、满意归、再回头”的“实力派”农家乐、民宿、康养观光基地,新培育各类生态休闲经营主体30个,争创国家和省级农业休闲星级示范点、示范村5个以上。深化农业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新招引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1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5个;扶持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三特”产业化联合体3-5个,对接大市场共建产业化基地,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由“卖原料”转向“卖产品”,新培育销售过亿元农业加工“大龙头”1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1,有效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链向下延伸加工转化增效益。

抓安全重品质 打造增值品牌产业

着力新制、修订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国标、省标和企业生产标准规程10个左右,组织深入宣标学标,对标将高品质“产出来”。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七大专项整治,严防动植物疫病防控,控肥控药控除草剂,严惩城乡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主要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8%,倒逼高品质“管出来”。以高品质作内核,积极认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等“老三牌”50个,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55%以上。以“淮味千年”为统领,加强已授权产品品质管控,背书企业品牌,通过订单入股模式与小农户合作共建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四统一”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知名品牌市场价值,丰富“洪泽湖大闸蟹”“淮安黑猪”“淮安红椒”等潜力品牌文化内涵,力争年新增销售额过亿元农产品品牌1个、超5000万元6个,“淮味千年”创成首批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个县区打造1-2个重点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促优质优价、产销两旺,稳固提升“淮字头”农产品溢价能力和增值空间。

强动能补短板 打造长效扶贫产业

紧扣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双增收”,通过“扶志扶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自我发展造血功能。以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为重点,开展50项以上“三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村村到户户到”,解难题、提效益、稳收入。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需求,利用产业富民资金,选准“个性化”“双高”项目,针对性培训技能,发展产业致富。巩固放大“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创新扩大“三资增值”、农民“三转”试点范围,引导社会、工商和金融资本投向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各类生产要素与农户股权、基地共建、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甄选低收入户领用温氏50栋扶贫猪舍,多多获取保底、分红、出租和务工创业等收益脱贫,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额突破80亿元,50%以上村(居)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1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引导品牌农业龙头企业到经济薄弱村建产业基地,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开辟产业扶贫产品专区,推动扶贫产品优先进驻线上销售、开展“五进”对接活动,确保“产出来”还能更快“销出去”,线上销售65亿元。优先改善经济薄弱村农民住房条件,引导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得住、能致富”。鼓励村组织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植保育秧烘干、托管、建管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等综合性和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一二三产业不间断稳定获取经营性资产性收益,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持续增收。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