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积极营建乡村人才的“蓄水池”

□ 钱桂林

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举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江苏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记者了解到,五位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大多当了20年以上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沛县栖山镇胡楼村党总支书记王吉永认为,“我们不仅是农村,而且是苏北的农村,像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要想招人、留人,是个大课题。”把人吸引回来后,留人要靠激励政策。比如,工资待遇高一点、住房宽敞一点、生态美一点,让他觉得吃的住的用的都比城里好。

人才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团的几位代表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可以讲,他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毋庸讳言,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肯定不比城市,尤其是那些不发达的乡村在招才引智方面更缺少吸引力,人才匮乏成了不发达乡村的“心头之痛”。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乡村发展委实不该成为制约的一块短板。

人才是乡村的“发动机”,乡村缺少人才,就没有了动力源泉,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如何破解乡村人才难题?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习总书记给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开出了“良方”。

惟有“蓄人才之水”方能“养发展之鱼”,乡村吸引和留住人才,离不开好政策的助推。为此,乡村要尽快出台激励政策,营建人才“蓄水池”,“工资待遇高一点、住房宽敞一点、生态美一点”,让人才有干事创业的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而激发他们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热情和激情。当然,从精神层面来说,也要注重精神激励,让奋斗成为乡村人才的底色和亮色,谱写新时代人才“上山下乡”的奉献之歌。

乡村营建人才“蓄水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众人划桨。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有利好人才政策的激励,乡村人才匮乏现象将会不再。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