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精选“少壮军团” 巧用“炮兵战术” 淬炼“钢筋铁骨” 淮安区治贫有方综合实力晋级全国百强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王正道

杜勇清

通 讯 员 黄 洁 郭彦钊

日前,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刊物《学习与研究》,以《党建引领农村综合改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题,面向全国推广淮安区瞄准脱贫攻坚“靶心”、探索“一点五试”乡村振兴新模式的经验做法。

近几年来,淮安区将低收入人口如期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解决好重点片区贫困问题,锁定为全区上下勠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从配强帮扶队伍、做活产业文章、用好监督系统等方面下真功夫,扶贫战术灵活管用,脱贫战果捷报频传。

截至2018年底,该区11.77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8.16万人成功脱贫,脱贫率达70%。在这一成果助推下,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雄踞全市第一方阵,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行列。

队伍“换血”,精选“少壮军团”

姚鹏是淮安区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三年前的2016年3月,根据区委“排兵布阵”,姚鹏从朱庄村调到孙杨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的孙杨村,头顶的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帽子”,被列入全区基层党组织“后进村”。

“接棒”孙杨村,姚鹏是来“救火”的。到任后,姚鹏迅速下出“三招棋”:建服务中心,组织村“两委”换届;搞增收工程,上马天翼鸽业项目;修桥筑路,改善民生。三招一出,招无虚发。9个月后,孙杨村实现集体增收24万元,一举甩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全村114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也全部斩断了“穷根”。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对思维僵化、缺招数、守摊子的村干部队伍进行“换血”,选派大学生村官、新入职公务员、乡科级后备干部等“少壮派”,充实到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头雁”队伍中挑大梁,是淮安区脱贫攻坚采用的一套“技战术”。

该区已累计优选25名乡科级后备干部担任重点镇(街道)“扶贫专干”,37名大学生村官和新入职“90后”公务员走上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扶贫书记(主任)”岗位,帮助经济薄弱村建强组织、理清思路、选好产业,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引领力。

在“少壮军团”带领下,淮安区37个经济薄弱村有30个摘掉了“穷帽子”,其中,集体经济收入多年“交白卷”的流均镇合心村,去年不仅还掉了60多万元外债,还盈余30多万元,并首次在全区“百面红旗”评选中夺旗。村里通过与区人社部门合作实施的技能培训进村项目,已帮助46名低收入村民解决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