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24年前的今天,母亲走了。
我曾一次次地期盼,能有一天,在梦里再见到母亲。常听人说,离去的亲人是会托梦的,可是母亲一次也没有托梦给我。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关于母亲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了……
记忆中的母亲是孝顺的。母亲的孝顺集中体现在对待奶奶的行为上。奶奶20多岁就守了寡,独自一人带大父亲,性格的强势在所难免。母亲特别理解奶奶的不易,经常跟我们说:“要好好对待奶奶,家里做啥好吃的,先帮奶奶盛上一碗”。晚年的奶奶患有高血压,几次中风准备办后事,但由于母亲的精心服侍,一次又一次闯过“鬼门关”。有一次,奶奶因为打针伤口感染化脓,手术后留下一个大的窟窿,别人都说这次怕是挺过不去了,可母亲硬是不信,天天帮奶奶清洗、换药,做营养丰富好吃的,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奶奶术后那么大的窟窿竟然时间不长就奇迹般地长好了。
记忆中的母亲是能干的。我小时候,还是改革开放前的大集体,母亲虽然只有1.55米个子,但她就像个小太阳,干活总是充满了永不枯竭能量。我记得那时在大集体插秧挣工分,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人能比母亲插得快的。每次,我们村一娶进小媳妇,别人总起哄说让小媳妇和母亲比试比试,但每次都是母亲赢。母亲还能做一手好菜,她似有十八般武艺,那些不起眼的食材,一会儿就在母亲的手里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餐。村里有人家办红白事的、宣传队来演出的、知青聚个餐的……都会请母亲去帮忙做饭。
记忆中的母亲是会过日子的。她总会和我们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她知道哪些地方该省,哪些地方不能省。对我们兄妹三人读书的花费,她从来不省。她常说:“我因为兄妹多,家里供不起,只读到四年级。如果你们能读书,不论读到怎样都供你们。”小时候,我和哥哥常帮家里卖点蔬菜,但母亲从不向我们要这些卖菜换来的钱,而是留着给我们买书买本子。但她对自己却很省,偶尔做一件新棉袄,总是把易磨坏的袖口、前襟用一块废布做一个“护子”,这样一件棉袄就能穿好多年。这个秘密还是在母亲临终时,堂婶们帮母亲整理衣服时才发现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勤俭持家,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记忆中的母亲又是善解人意的。她的善解人意有点让我们心酸。母亲在医院查出病情的那天,我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一直身体很好,怎么就到晚期了?!我跑到医院没人看见的楼道痛哭,可面对母亲,又装着很轻松的样子。其实母亲啥都知道,她也配合着我们“演戏”,还开导我们……手术后,整100天,母亲就走了。听堂叔们说,临走前一天,母亲病痛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父亲要打电话给我们兄妹仨,被母亲拦住了:明早再告诉他们吧。第二天一早,接到电话的我们,赶到家不久,母亲就平静地走了……
清明节快到了,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