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你仍是少年

□ 胡琨

我的“青春致辞”,写在我18岁生日前的两个月——2014年6月7日,高考的语文考场上。

清楚地记得那天提笔写作文时窗外正下着暴雨,提前交卷的考生轻悄悄地离开,难掩雀跃。依稀记得考场上看到的考题,想不起来那天的作文凑到了八百字没有,完全不记得那天作文里用的是哪个名人的鸡汤小故事。

那是一篇完全瞎编的作文,而后,我真正意义上的青春从进入大学那一刻拉开帷幕。

在大学,我第一次进网吧和同学打游戏;在高中,则是日复一日地刷高考模拟试题。在大学,我第一次自己挑选喜欢的衣服搭配;在高中,我只穿校服。在大学,我第一次和女生出去约会;在高中,物化班让人忘记还有另一种性别。几乎所有别人勾勒出的青春景象,我都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慢慢体会与理解的。

我的中学时代拥有什么?教室里一张桌椅的空间和家里五六平米的小房间,外加现在还堆在家的满床底的试卷和一书架习题。记得大学刚开学时,室友之间闲聊高中趣事,山西同学有甜美的初恋,北京同学有热血沸腾的篮球与打架,贵州同学有放学后的漫画小说铺子。而我,只能偶尔和学文科的同学聊一聊鲁迅、师陀、老舍的阅读理解,和理科同学吐槽打乒乓球时的受力分析……当然,我也深知自己也不是特殊的一个,周围的同学大多一样,像工厂里的标准件。

高中毕业后,阅读文学类的文字越来越少,微博最早关注的高中时崇拜的作家也逐渐取消关注。过年时,看到表妹的物理化学题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别人的高中时代,想象自己的过往,那种叠印的感觉,像一个临水照影看透一切的老人。

近两年来,逐渐学会与身边不同的人沟通,更深切的感触是,与更多同龄人谈人生和未来时,时常感受到隔阂。当同学谈论婚礼要请几桌客人的时候,当同学在仔细算计落户得分、买房学区的时候,当同学吐槽单位官僚化的时候,忽然又开始庆幸自己的“后知后觉”,庆幸“后知后觉”让自己没有那么社会化……

还有那么多庆幸的时刻——

庆幸那些高考加不了分的竞赛经历,让我在选课、求知乃至生活中少了些许功利;庆幸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解阅读,在无形之中启蒙了我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庆幸那些长时间专注学习的晚上,不刷微博只专心考研复习竟然也没那么难熬……

什么是少年?对于生命大约20年的孟加拉虎,少年时期大约是两岁到四岁半,这是它们学习生存本领的年华。而对于寿命越来越长的人类,学习的时间周期也越来越长,“青少年时代”所追求的东西,也逐渐从“恋爱”、“叛逆”等转变为“独立自主”、“拼搏进取”等。而这个过程,有人很早就草草完成,有人在为了更广阔的未来奋力拼搏。我想,我正行走在拼搏的路上。

微观经济学说,每个人都会选择让自己最舒适的生活。基于美国社会阶层的调查劝诫我们,要尊重不同的个体选择,包容人们的不同喜好。因此,也没有必要评判不同的生活方式孰是孰非。

回首过去,越来越珍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那种置身深渊却心中涌动火苗的时刻,那些被失落失败反复锤击的时刻,那些在理想的路口沉思的时刻……有一点可以确定,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没有枯萎,我仍然还是那个少年,拥有一颗炽烈的心。明天的列车轰隆隆地驶来,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胡琨,1996年出生,淮安市清江浦区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关注社会底层现状、流动人口生活与经济发展。热爱阅读,能联系现实,反思当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