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因“河”璀璨的淮安城

□ 罗志

中国的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四年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国之大运,于斯为盛,这条发轫于春秋,绵延于秦汉,初兴于隋唐,转型于宋元,极盛于明清,低徊于近现代的,世界上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水道,正迎来复兴的曙光。

淮安,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深深地打下了大运河的烙印。如果你想了解淮安,运河是最好的切入点,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一脉水韵,贯穿古今,勾勒出无数兴衰荣辱、世事沧桑。淮安古城,因为这条大运河的流淌,而与众不同,分外璀璨

开凿最早,使用最久。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南从扬州以南的长江边,北到今淮安区古末口连接古淮河。淮安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历次重要变迁: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开邗沟西道;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北宋在淮安到泗州间开凿淮南复线运河;元代淮安泗口往北利用泗水运道;明清围绕清口枢纽,保黄,济运,通漕;清康熙年间开凿连接徐淮的中运河,成为古代京杭大运河最后定型的河道。建国后,大运河淮安段经过一系列工程整治,通航至今。

帝王垂青,奉旨开凿。春秋时代的霸主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将淮安第一次和运河联系在一起。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淮安留下都梁宫、洪泽浦等地名。清康熙、乾隆皇帝历次南巡,淮安周边的水利工程御驾必到,关系漕运、河道、运河生计的大小官员,都要在淮安聆听圣训。朝廷设江南河道总督于清江浦,设漕运总督于山阳城。清代皇帝在淮安留下的御碑有数十处,马头镇、高家堰、清晏园、淮安府衙、市博物馆、淮阴区博物馆等地多有留存。

治水为要,河工荟萃。明清时期,国家大把银子、无数民工和多少水利专家的智慧凝聚在淮安,如何疏通泥沙淤积抬高的黄河河道、如何让洪泽湖成为调节运河水位的水库,如何让漕运船队顺利通过黄淮河口……山东以北的运河主要是修堤治水,山东到徐州段主要是修闸济运,江南运河因市镇发展而改修河道,只有淮安市水情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留下的运河文化遗产因而也应有尽有:湖泊水库、水道、水闸、减水坝、河堤、堰、塘、桩、桥、镇水铁犀……建国以后,淮安运河水系进行重新规划和重点治理,又形成了水上立交等新的“人间奇迹”。

因运而生,荣辱与共。对于江南百姓而言,一脉运河对生活只是“锦上添花”,而对于淮安人而言,运河兴则百业兴,运河衰则城市衰。南宋时与金人在淮河一线交战,汴河废弃,漕运中断,唐宋繁华一时的泗州便一蹶不振。明清淮北批盐所几次迁移,在涟水而涟水兴,在河下而河下兴,在西坝而西坝兴,正可谓“靠水吃水”。清末咸丰年间以后,江淮长期战乱,黄河北归而运河断流,海运、铁路兴起而河漕废弛,种种因素叠加,让淮安这座城市一落千丈。

遗产丰富,蔚为大观。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以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布最散、形态也最丰富,差不多每个县区都有时代不同、种类各异的运河遗产,如:清江浦区清江大闸、淮安区漕运公署遗址、淮阴区古清口枢纽、洪泽区洪泽湖大堤、盱眙县泗州城遗址、金湖县淮河入江水道、涟水县五岛湖……像天津、济宁、扬州、镇江、常州、嘉兴等很多运河城市,往往是一以贯之的单线发展,相关城址没有大的迁移,而淮安则是城市重心和格局不断变化,从秦汉古淮阴到魏晋山阳城,再到唐宋楚州、明清淮安府,再到清江浦崛起、新世纪“三淮一体”的城市格局,这种丰富的城市文化变迁,在大运河沿线绝无仅有。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