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远赴他乡为烈士哥哥守灵50年 李爱云:一句承诺 一生坚守

■融媒体记者 程凯 赵启瑞

为了爱,八十二位英雄将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为了爱,妹妹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为哥哥守灵五十载。

“每年的3月18日和清明节,我都要到刘老庄烈士陵园祭奠,同时向前来缅怀的下一代宣讲烈士的事迹。一方面寄托对哥哥的哀思,另一方面希望可贵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这50年来从未间断,以后也不会。”八十二烈士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深情地说,因为承诺,所以坚守。

承诺 为哥哥守灵一辈子

李云鹏在几个兄妹中排行最大,身为小学教员的父亲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本有机会一直读书。“当时战事紧张,父亲常在家中和伯父谈论国家大事,大哥耳濡目染。”李爱云说,1938年家乡徐州沦陷,有志之士高呼抗日,李云鹏和同学一起前往离家8公里外的丰县华山镇,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路过沛县,李云鹏自告奋勇参了军。“哥哥穿上军装那天,父亲追了好远去送他,没想到那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说起大哥牺牲给父母亲带来的悲痛,李爱云想起来就心疼,而更让父亲痛心的是儿子牺牲后,一直不知道具体被埋在哪里,想去看看儿子都不能。这一痛就是20年。“那是1963年,我们全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收听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的广播,才知道云鹏大哥牺牲的准确地点。”当时,李爱云的印象非常深刻。 李爱云深深地记得,自从那年以后,大哥牺牲地的刘老庄党委政府每年都要送“光荣匾”到她在沛县的老家。后来有一年,刘老庄中学有个云鹏班还组织了一个“云鹏长征队”,特地从淮阴步行到沛县,赶到李爱云家里为他们家打扫房间并进行慰问。

1967年3月18日那天,是李爱云第一次来到哥哥当年牺牲的地方,也是她下定决心为哥哥们守灵的日子。那一次,20多岁的李爱云跪在大哥墓前,放声痛哭,尽情倾诉着亲人的思念之情。

“大哥和他的战友安息在这里,我以后就在这里陪他们。”李爱云承诺,要为安葬在这里的哥哥们守灵一辈子。

坚守 用了五十年来陪伴

李爱云小时候就非常崇拜自己的大哥。她说,李云鹏这个名字是大哥到了部队以后才改的。而在大哥牺牲后,父母亲为了纪念这个儿子,将其余五个子女的名字都改了。“二哥叫云昭,三哥叫云彩,四哥叫云彤,五姐叫翠云,而她的名字爱云,则是敬爱云鹏之意”。

再后来,大哥和战友一起英勇抗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李爱云。1969年,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李爱云是老三届。她利用这个“机缘”,主动要求插队到刘老庄,“刚好可以陪哥哥”。

1969年7月份,李爱云步行到沛县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这一年才20多岁的李爱云终于插队落户到了淮阴。

从这一刻履行承诺开始,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婉拒了多个优待邀请。

刚到淮阴,李爱云按照当时淮阴县委的安排,被分配到刘老庄大队一队插队当农民。此时,淮阴正在实施旱改水。李爱云白天和大伙一起搞农田旱改水,手推肩挑样样不落后。到了晚上,作为大队民兵营副营长,她还要带领民兵进行突击训练,有时一练就到深夜。在劳作中,李爱云由于长时间在水里浸泡,腿和胳膊都患上了皮肤病,难看得像树皮一样,手上也起了鹅掌病,冻裂的口子不断往外流脓水。

“那时很艰苦,但根本没觉得苦。因为我爱这个地方啊!”李爱云默默地严格要求自己,一定不能给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哥哥丢脸。

1970年,组织上指名要求李爱云到复旦大学学习,但她毫不犹豫地把这一机会让给了看守烈士陵园的一名工人的子女。次年,家乡徐州再次邀请她回去工作,又被她推辞了,她继续留在哥哥的墓旁。

2019年,五十年过去了,李爱云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传承 义务宣讲英雄事迹

让李爱云欣慰的是,这五十年来,每年的3月18日和清明节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烈士陵园进行祭奠,以弘扬革命精神,并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早在199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李爱云就决定把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结合她自身的感受,向中小学生和群众义务宣讲,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淮师附中、刘老庄中学、王营镇小学、西坝小学以及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等多个学校先后请李爱云作报告。

多年的宣讲中,她深入浅出、朴实无华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为民族振兴、中华崛起而认真读书的热情。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