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姜晴 通讯员 何涛
每个县(区)至少培育2家以上品牌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建11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日前从市民政局获悉,为持续推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市民政局印发《2019年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对2019年全市养老服务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
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加强对闲置社会资源的排查,切实将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9年,以县(区)为单位,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8张以上。每个县(区)至少培育2家以上品牌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其中1家能连锁5家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家能连锁3家以上养老机构。发挥示范性养老机构在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养老机构示范。开展标准化试点推广工作,力争全市标准化试点养老机构达到20家以上。
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指导养老机构根据规模和条件,建立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或设立内部卫生室、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年内,所有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内设医务室,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建立定时巡诊制度或值班制,并取得医疗执业许可或备案,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结算范围。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护理院及护理型养老机构。每个县(区)实现建有1所以上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积极鼓励和引入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院,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敬老院)民营化改革并向护理型机构转型。2019年,以县(区)为单位,护理型机构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55%以上。另外,年内每个县(区)建成1所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护理型机构,实现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老年人集中供养率80%以上。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新建11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规划、住建部门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新建11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其中清江浦区3个,淮阴区、涟水县各2个,淮安区、洪泽区、金湖县、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各1个。推进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在近5年内新建的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到2019年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7%、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70%和35%以上。
落实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与护理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老年人,按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服务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独老年人,按不低于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服务补贴。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措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护理服务每月至少提供1次。2019年接受上门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占比达到15%以上,其中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达到8%以上。
培养人才推动志愿服务 优化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
年内各县(区)分别组织1至2次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并对有需求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同步开展免费护理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县(区)可以逐步开展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等专业人才培训,以及各类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培训。积极引导和激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行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积极申报一次性入职奖励。
着力构建“专业+志愿服务”养老人才供给体系,继续推动志愿服务“金晖行动”,引导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在“淮安市虚拟养老院”注册登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基层老龄协会、老年组织的作用,发展老年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低龄健康老年人成立为老服务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空巢、独居、留守老年人的关爱照料。
开展敬老爱老系列活动,通过走访慰问送温暖、养老政策宣传、为老志愿服务等,优化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在全市范围开展“十大老有所为明星”“十佳助老社会组织”“十佳敬老志愿者”等系列评选活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