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以湖 时训利
本报讯 去年,盱眙县实施“三滩”居民迁建、农田水利、移民后扶、维桥河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18个民生水利项目,累计投资15亿元,同比增幅97%,年投资规模达历史之最,写就了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为全县科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深化乡村振兴。鲍集圩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项目,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2018年,该县主要围绕年度实施方案编制和具体征迁开展工作,全年完成投资近6亿元。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坚持系统性思维,把该项目作为河西片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以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深度谋划,同时将工程纳入淮河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和西南岗片区扶贫开发等战略规划之中统筹考虑,着力推进该项目省市级示范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得到省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围绕富民产业壮大,夯实“虾稻共生”水利基础。盱眙县水务系统坚持把治水兴水作为服务虾稻共生富民产业的重要途径,农田水利建设优先向虾稻共生项目区倾斜,紧紧围绕“虾稻共生”产业进行工程规划布局和项目编排与申报。2018年,该县投入1.3亿元,先后实施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千亿斤粮食、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推进集中连片整治模式,加快水系调整力度,增强水源供给保障力,推进高效输水能力建设,为“稻虾共生”产业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该县目前已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的农田基本面积达15万亩。多项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盱眙“虾稻共生”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彰显民生水利导向,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盱眙县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坚决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内,全面推进乡镇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核销古桑应急水源地,核准淮河河桥水源地,累计投资3.66亿元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淮河盱眙上游段作为主水源,与龙王山水库水源地实行联网供水,互为备用。项目主要包括新建水源厂、浑水管线、净水厂和清水管线工程等。工程建成后,预计到2020年,城乡供水总量将达20万方/天。
河(湖)长制全面升级,河湖“三乱”整治成效显著。2018年,盱眙县扎实推动由“见河长、见湖长”全面转向“见行动、见成效”。该县将河湖“三乱”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河长履职的重要抓手,全面打响河湖“三乱”整治攻坚战。以“之前所有违法行为彻底铲除,之后杜绝发生一切新的违法行为”为目标,以省河长办交办的123个问题整改为抓手,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由县镇村三级河长负责,县委县政府定期到现场推进问题整改,累计完成109项,整改完成率88.6%。此外,依托洪泽湖“网格化”巡查监管平台,进一步对划定的55个网格加大巡查力度,一方面实现了洪泽湖盱眙境内非法采砂“清零”;另一方面发现并及时清除违法圈圩34处,有力遏制了非法圈圩。该县通过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有力改善和提升了全县河湖库管理水平,水利工作赢得社会各界肯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