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乡村振兴追梦人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通 讯 员 姜 浩

刘俊茹

“金条、银条,不如柳条。”走进涟水县红窑镇苗戴村低收入农户苗伟丰家,已经80岁的他一边熟练地快速编织着柳条,一边高兴地说:“你可别小看这个不值钱的柳条,编好了,那可是我们老百姓的致富产业,一年能赚8000多块钱呢。这得要感谢我们的苗主任。”

苗伟丰口中的苗主任就是红窑镇扶贫专干苗婷婷,柳艺编织项目正是她引进的精准扶贫项目。目前,苗戴村已有21户农民参加柳艺编织,每人每年可增收近万元。

访遍全镇低收入农户

2017年,年仅26岁的苗婷婷根据组织安排担任镇扶贫专干。

“建档立卡之初,红窑镇义兴片区共有低收入农户1104户3668人,到2018年底已累计脱贫785户2486人……”初次见面,苗婷婷就一口说出红窑镇扶贫工作的每一个数字。扎根扶贫一线的她,早已褪去90后的青涩和稚嫩。

2017年,面对扶贫工作,还在哺乳期的苗婷婷毅然放弃假期,挑起重担。为更精准地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扶贫档案,她走访了全镇每一户低收入农户,谁家有病了需要帮助、谁的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但交不起学费……没多久,苗婷婷就对红窑镇义兴片区各项扶贫数据实现一口清,对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收益情况了如指掌。

带着两个“秘书”去上班

扶贫苦,扶贫累,对于哺乳期的苗婷婷来说,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为做好精准扶贫动态调整工作,她总是在白天进村入户、核实情况,晚上加班整理、录入资料,确保识别、脱贫等工作的精准度。 看着苗婷婷每天对着电脑忙碌的身影,丈夫终于忍不住了,当着全家人的面愤懑地说:“你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儿,中午忙,晚上忙,周末还忙,孩子都顾不上了……”

苗婷婷停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地说:“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看到贫困户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我心里怎么也放不下。虽然我的力量很微薄,但只要把时间都利用起来,为他们出谋划策,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脱贫致富。”

全家人听了她的话,决定支持她的工作。由于经常加班,工作地点离家又远,她跟家人商量,索性每天带着6个月大的女儿和婆婆一起去上班,同事经常调侃道:“你每天有两个‘秘书’陪着上班,难怪工作干得这么好……”

一天下午,同事看到正在整理档案的苗婷婷双眼通红,像刚哭过似的。原来,当天中午,婆婆做午饭时,让她照看孩子。当时,她正电话请教扶贫事项,不料孩子满床乱爬,一不留神,额头和稚嫩的小脸猛地磕到床头的铁栏杆上,顿时大哭不止。她赶紧把孩子抱入怀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早出晚归成工作常态

说起苗婷婷,同事们都说小苗真不容易,每天都是迎着朝阳出门、披着星星回家,一年365天一直在扶贫的路上奔波。初为人母的她,感觉亏欠孩子太多,也一度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贫困群众期盼的眼神,她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苗主任,我今年卖了孔雀和火鸡差不多1000只,赚了近10万块钱,真得感谢你啊……”今年春节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胡波在村里遇到苗婷婷时激动地说。

胡波一家4口,原本只靠先天残疾的他打零工度日。苗婷婷在进村入户调研时,得知胡波零散养了几只孔雀,有一定的养殖基础。于是,她积极鼓励胡波扩大养殖规模,为他申请珍禽养殖精准到户项目补贴和5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 如今,胡波养殖的孔雀已达2000只,不仅自己致了富,还积极带动周围农户养殖致富。

苗戴村作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在苗婷婷的多方协调下,该村先后发展起光伏发电、柳艺编织和黄花菜种植等精准扶贫项目。如今,该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8.26万元,顺利脱贫出列。

“看到村集体经济好起来了,群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两年间,苗婷婷的足迹遍布红窑镇每个村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追梦人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