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生态优先 协同发展

编者按 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淮安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今日起,本报将邀请相关部委办局负责人、专家学者对规划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融媒体记者 叶 列

通 讯 员 黄永东 刘海洋

1951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经过60多年的治理,淮水不再肆虐,人民安居乐业。

在流域经济千帆共竞的时代背景下,千里淮河能否成为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环境优美的观光带,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思考的问题。在多方努力下,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淮河流域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作为《规划》的首倡城市之一,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淮安如何发力?

“如果把淮河流域比作一个‘大家庭’,保护她,需要我们作出‘总动员’。”日前,市政协经科委主任朱洁接受记者采访,并对《规划》第三章《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作出深入解读。

亮点一:“水泥板块”亟需“绿色屏障”

《规划》第三章《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开宗明义提出,“把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对此,朱洁认为,发展生态经济,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也是淮安所定位的战略功能区的要求,更是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本质要求。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战略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被戏称为‘水泥板块’,长三角继续向北发展,如果都是这样高密度的工业经济,那环境肯定无法负荷。”朱洁认为,淮河流域的南方是沪宁杭,北方是京津冀,这两大城市群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土地资源稀缺,人口爆炸性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很大,但在沿海建设生态经济区难度很大。工业的发展需要环境资源配套,那么,尽量减少对环境高负荷的破坏,需要城市群空间外围为它提供绿色屏障,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正是国家发展战略所需。

亮点二:“单枪匹马”走向联席制度

如今的白马湖,风光旖旎、碧波荡漾,岸边草色青青,垂柳依依。经过生态恢复,野荷成群、菱角满舱的“梦里水乡”又回到眼前。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缺乏统一管理,湖区出现大面积圩埂围网,舟楫难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修复,从上中游开始到下游,多年来生态欠账很多,有的地方已经到了不修复不行的地步。”朱洁说,淮河流域生态亟需建立联席制度,按生态标准修复,其中平原水网地区修复是一个标准,中上游的污水排放、水土保护,(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