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一部古代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历史与神怪题材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在毛泽东喜欢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经常通过书中的故事来讲述重要道理,以此启发干部。
1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他经常爬杭州周围的山。有一次,毛泽东爬玉皇山。那时,山顶上有道观,还有道士住在观内。观内供有周武王、姜太公、哪吒、玉皇大帝等塑像,都是《封神演义》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毛泽东边看边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封神演义》你看过没有?”对方回答:“读中学时看过。”毛泽东问:“你知道殷纣王为什么被周武王打败?”对方答道:“纣王宠信妲己,乱了朝政。”毛泽东说:“不对。纣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军事上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办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所以纣王败了,周武王胜了。”毛泽东又说:“看来蒋介石没有看过《封神演义》,要么看了没有真正看懂。”
三大法宝
2
1939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两周年纪念日,华北联大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广征博引方式讲话,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毛泽东把姜子牙得到的三件法宝直接引申,用来比喻共产党通过对自己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所掌握的三条真理。只要认识并正确运用这三条真理,共产党就将无往而不胜。
武王的“人民战争”
3
《封神演义》是用神话形式写周武王时代的事。书中歌颂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毛泽东也是肯定武王伐纣战争的,他甚至把这场战争给予“人民战争”的定义。他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运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写道:“许仲琳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这应该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总比‘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要好。”
其实,那时的“人民战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本质的不同。但毛泽东借用《封神演义》中的描写,说明解放战争是人民要争取民主自由的战争,是符合人民意志的战争。
文王的“开明政治”
4
《封神演义》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文王筑灵台,见挖出枯骨,忙叫人用木匣掩埋,这被后世誉为“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书中这些描写表达了儒家明君仁政的观点。
毛泽东由此赞颂了文王的开明,赞扬了西歧的政治民风。比较可贵的是,毛泽东并不因为《封神演义》中歌颂的是统治阶级政治家而对他们一概持否定态度,相反,他在讲话中多次称赞文王。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吸纳商人文化,促进周朝社会的发展,积极准备推翻商朝的统治。他们施行贤明政治,对奴隶们很有吸引力,周的军队打来,商朝的俘虏纷纷起义,掉转矛头,联合周军进攻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毛泽东把文王之贤和周朝的兴起、商朝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明:实行贤明政治,关系事业成败,所以共产党人要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纣王不全是坏人”
5
《封神演义》第九十五回中,姜子牙历数了纣王的十大罪状。后人对纣王的评价,也大多认为纣王是个暴君,是个“万恶无道”的人。但毛泽东却认为,对纣王要客观分析。
1958年10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话指出:“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他说,史书上把纣王描写得如一个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恶人,太过分了。连孟子也为他打抱不平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桀纣之恶未有为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均归焉”。
其实纣王这个人聪明能辩,尚武能文。他打起仗来是很有英雄气概的。商朝晚期,江淮之间的夷人强盛起来,威胁商朝,纣王的父辈曾经几次对东夷用兵,获得了胜利,但没有击退东夷向商朝的扩张和冒犯。纣王当政后亲率大军东征夷人,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仗,俘虏了“亿兆夷人”,由此击退了东夷的扩张,保卫了商朝在东南方的安全。而且纣王对东南的经略,使中原文化渐渐发展到了东南,这对我国历史是有贡献的。毛泽东说,“商”这个词就是做生意的意思,它标志着商朝已开始有了商品贸易,到纣王时已成为当时最富强的、文化程度最高的奴隶制国家。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