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去图书市场闲逛,书籍多如牛毛,犹以针对青少年的内容居多,来看书买书的也多是家长,或者家长带着孩子。中国人都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同时也太爱自己的面子了。让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们做梦都在盘算的事情。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教育孩子是关乎父母一生的大事业。孩子成功了,父母也就成功了,父母的父母也成功了,就连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也会被荣耀照得脸上有光。孩子要是不成功怎么办?几乎没有父母愿意在孩子尚可塑造的时候做这样的设想。父母总是尽其所能。
成功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毕其一生的精力、财富去追求,甚至几代人为之锲而不舍。即使追求不到,人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过这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在一个追求实际的社会中,光有口号是不够的。
图书市场上从来不乏介绍成功之道的图书。翻开此类书籍,常常看到这样的故事:他经过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自然,开始了绚丽的人生。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话:他以几分之差落榜了,但是失败激发了他自强不息的决心,通过种种努力和艰辛,他也成功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就是,他们都成功了。这样的图书往往会配有许多幅照片,让人看到,成功人士并不比谁多一个鼻子,他们和无所事事到书市来闲逛的你一样,成功就在你面前。买本书回去看看吧,成功的秘诀就在书中。在这些畅销书里,世界精彩得让人自卑,让人想到前生和来世。
从书店出来,溜溜达达走上马路,天色已经暗下来,满眼拥挤的人流,灰蒙蒙的,摩肩接踵。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气息推断,这是些书之外的人。但从眼神中能找出些与书中人相同之处,比如,他们也有过美丽的梦想,并为之拼搏过,只是结果完全不同。现在,他们行进在大街上,像一条古老而漫长的河,皱纹里积淀着不如意,嘴角刻着不服气,他们的生命被浸在沉沉的灰色中。图书市场不会有关于他们的书。这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没有能使自己从灰的底色中跳出来,使自己与众不同。在写书人的眼里,他们太平淡,太相像,无法被区别和被发现,就像一滴水同于另一滴水。并且这些人总是沉默着,不追问,也不倾诉。这更加使他们面目不清。
写书和出书的人都说,生活中的失败已经太多,人们不愿再买一堆失败回去,人们更希望看到生机勃勃的阳光,看到成功的力量。这可以成为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原因吗?应该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悲悯和忧患意识的缺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