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报道组 霜木 王健全 杜勇清 刘志钧 陆春涛 宋强
寻访仍在继续。翻过“五一”国际劳动节小长假,报道组先后于5月6日、5月14日前往上海市青浦区、淮安市淮安区,分别与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英雄王克友烈士、艾少平烈士的亲属见面,一同缅怀英雄,追忆烈士的生前岁月。
自学成材 舍身战天路
在盐城海丰农场结束了对涟水籍天山筑路老兵的采访后,报道组在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老兵胡永胜协助下,与王克友烈士的大哥——现举家居住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的王克顺取得了联系。
在乔尔玛烈士陵园采访时,报道组从王克友的墓碑上了解到,王克友生前系基建工程兵12支队113团三营七连副班长,1970年1月入伍,1972年1月入党,1975年6月20日在施工现场牺牲,时年23岁。
与王克顺约定后,报道组从盐城出发,车行四个多小时,于5月6日中午抵达练塘镇。在练塘镇香丽路60号,71岁的王克顺和闻讯赶来的弟弟王克成、王克满、王克加,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般,将报道组迎进家门。
四时代御,追忆不变。王克顺说,王克友生于1951年,在五个弟兄里面排行老二,尽管小学都没毕业,文化水平低,但打小就肯吃苦、爱钻研,是全家的“开心果”。
“老二不在了,我们几兄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离开老家泾口公社(现已并入淮安区车桥镇)官渡村,搬到上海做生意。”王克顺说,弟弟王克友在1970年1月参军入伍之前,通过自学学会了吹、拉、弹、唱,经常参加村里宣传队演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们一家生活比较艰难,主要靠父母种地苦工分养家。可一听老二说要去当工程兵,全家并不怎么赞成,因为工程兵很苦,而王克友那时候还不足20岁。王克顺回忆:“老二当时急得跳起来,一个劲地讲自己不怕苦,即使后来到了部队给家里写信,他仍然讲,部队虽然苦,但自己吃得消、扛得住。他在工地上干了两年后,被调入部队文工团,还无师自通学会了拉小提琴。”
1974年是王克友参军第四年。这一年,王克友在桃树挂果的季节向部队请了探亲假,自参军后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彼时,他已随部队从河北转战湖北。家里准备乘他探亲在家,把他的婚事办了。结果,王克友在老家只待了个把礼拜,婚事还没来得及办,就接到部队电报,要他立即随部队挺进新疆修筑天山公路,为战士们慰问演出。
“二哥牺牲那一年,我6岁。”王克加在五个兄弟中排行老小,他回忆:“当时家里有一个相框,母亲把二哥牺牲时的照片用纸包着藏在相框后面,我很好奇,偷偷地打开看过。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刻。”
王克顺回忆,“1975年6月,泾口公社人武部董部长来通知我父亲,说老二牺牲了,然后带着我、我父亲和村里的民兵营长徐宝友,花了一个星期从徐州乘火车到乌鲁木齐,部队派车接的我们,又用了三天三夜才到天山公路老二部队的驻地。在部队,我们几个人只待了两天。部队给我们出具了一份老二的病故证明书,问我父亲还有没有什么要求,我父亲毫无怨言,啥要求都没提就回了淮安。”
“让我们全家欣慰的是,老二牺牲了五六年后,被追认为烈士。” 王克顺说,“老二与我们阴阳相隔转眼40多年了,没想到家乡的党委、政府、媒体和退役军人事务局还这样记挂着他,我们弟兄几个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也一定会去一次天山,看看老二。”
勇斗病魔 碧血写赤诚
在新疆乔尔玛烈士陵园采访守墓人陈俊贵时,报道组在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烈士墙及烈士陵园内的墓碑上,一次次看见一个亲切的名字——艾少平。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名字的背后,不只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有一段尘封了近40年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岁月。
乔尔玛烈士纪念馆内的烈士墙显示,1980年9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的艾少平,生前系基建工程兵12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队员,1970年1月入伍,1973年5月入党,是江苏淮安县(现淮安区)人,牺牲时年仅28岁。
5月14日上午,报道组在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老兵陈志凤帮助下,找到了艾少平的姐夫董铮,并见到了艾少平的大姐艾素英、大哥艾少清、弟弟艾少华。
“我们老家在淮安区朱桥公社石塘大队(现朱桥镇石塘村),兄弟姊妹一共六个,艾少平排行老四。”艾少清回忆,艾少平从小天资过人,聪明能干。1964年,全公社当年只有一个人考上淮安县中学读初中一年级,那就是艾少平。彼时,艾少清同在该校高中部读二年级,与艾少平住一个宿舍。其间,艾少平经常帮哥哥洗衣服、洗鞋袜、打开水。考虑到哥哥正在长身体,每次吃饭,艾少平总是把多的留给哥哥,少的留给自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