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列 通讯员 潘仕顺 杨慧
“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双创之星”等一串“高大上”的响亮名号,许多人都不会将其与位于镇工业集中区创业者——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大伟联想到一起。
然而就是这位“80后”的创业者,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明确答案。由杨大伟主持的钒电池用复合全氟离子交换膜的成功产业化,打破目前国内储能电池用离子膜材料的国外垄断局面。
敢为人先,开拓新领域
2006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杨大伟进入北京化工机械厂工作,主要从事离子膜电解槽设计。平时爱学习、爱动脑、爱钻研的他,在工作中很快发现作为现代化工基础的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膜在国内尚无厂家实现产业化生产,完全依赖进口,被国外企业全部垄断。
发现商机的杨大伟辞去工作,迈出人生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创办北京兆润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全氟离子膜的技术研发工作。
“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人,找钱,找活,虽然创业路上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不干出成绩绝不会放弃”,杨大伟说。
返乡创业,取得大发展
经过几年的研发,全氟离子膜相关技术进一步成熟,急需进入产业化。2011年,杨大伟怀着对家乡的情结,走上返乡创业之路。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内第一家专业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企业——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企业创办至今,快速健康发展,离子膜产业化初步取得成功,产品得到了国内相关电解槽厂家与钒电池及燃料电池厂家的肯定和应用,并已出口韩国、加拿大、智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资产从120万元增加到2161万元,销售额从5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345余万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淮安市创新示范企业”,2015年公司成功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上市。
坚持创新,勇做领头羊
经过发展初期,公司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基础,但杨大伟并没有止步不前,因为他坚信创新是一个企业不竭的动力。
他迅速筹集300多万元经费,建立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室、膜材料制备实验室、膜材料测试实验室,完善了科技研发管理体系。目前,科研团队拥有专业科研人员16名,其中博士3名、博士后1名、硕士3人。杨大伟带领公司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首创双面辐射流延制膜技术,自行研发生产的“储能电池用高强度复合全氟离子膜”在电化学及力学性能方面均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公司长期与多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加速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变的进程,2014年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储能电池用复合全氟离子膜产品成功下线。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