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周宗彬 王晓婧
涟水县新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立新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今年夏种高峰期,天一亮他就出去监督、视察,安排各项工作。合作社的4台高速插秧机、2台手扶插秧机成了“香饽饽”,成天“驰骋”在水田里,驶过之处留下生机盎然的秧苗,以及对下一季丰收的希望。
刘立新原是村里的支部书记,退休后承包了60多亩土地搞种植,2015年又流转土地168亩。“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机化”,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老刘逐渐配备了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拖芒机、植保机、育秧流水线等农业机器,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
“随着农机具的增多,合作社的成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刘说,去年新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目前有社员12户,服务周边田地2000多亩。当年,县农机局组织全县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种田大户代表到洪泽、泰州、安徽芜湖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老刘萌发了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的想法。说干就干,去年秋收之前,合作社又投入120万元,建起了烘干中心,4台日处理能力60吨的烘干机当季烘干粮食4000多吨,实现利润50多万元。
问及今年合作社收成,老刘扳起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承包和流转的200多亩土地,夏季毛收入10万元以上;收购2000多吨粮食,烘干后能实现利润20万元;机插秧预计达到2000亩,收入20万元;“保守估计,麦口一季实现毛收入50万元,全年合作社收入超百万元。”老刘乐呵呵地说。并且趁着三夏换茬之际,他又流转土地100多亩,至此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480亩。
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周边农户的同时,也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目前,合作社雇佣农机手6名,每人每天工资200元;育秧、摆盘等务工人员15人,每人每天工资80元;常年田间管理用工6人,月工资约2000元。
合作社还将建设农机库房和粮食仓库,尝试有机种植,发展循环农业。“农机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和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会在农机这条道路上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老刘语气诚恳且坚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