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吴觉与淮河大队

 

  ■姜佳妮

  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大地上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和抗日武装,吴觉与淮河大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39-1941年间,吴觉领导淮河大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坚持与日伪顽匪作斗争,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对八路军主力南下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主人颇有江湖气,坐客能谈山海经”

  2

  组建淮河大队

  1939年6月,根据苏皖区党委的指示,淮阴抗日义勇队、涟水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自卫队在涟水成集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8团,由张芳久任党代表,吴觉任团长。张芳久遇害后,苏皖区党委派万众一同志担任中共苏皖第三地委书记,并任8团政委。8团下辖3个营,并设有宣传队和随营学校,负责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和为部队培养地方干部。

  为了进一步扩大实力,对抗日伪顽的夹击,吴觉按照三地委指示,率领8团东渡盐河,到涟东去争取薛华甫参加八路军。1939年11月,薛华甫等率领涟水抗日独立中队脱离国民党,改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9团。12月,随着斗争形势更加紧迫,苏皖三地委又先后将第8、第9团以及薛味五、潘景澜为首的涟水边区游击队合并,组建八路军苏皖纵队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对外称“淮河大队”。吴觉任梯队长,万众一任政委,8团、9团团长分别是陈书同和薛华甫。

  淮河大队成立之后,只有500余人,但是一人一枪,人人都是战斗人员。在吴觉的带领下,一方面避免与国民党军队的摩擦,一方面积极抗日,先后进行了韩庄战斗、洪码战斗、钱集战斗。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淮河大队坚持地方斗争,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为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接应作用。

  3

  洪码头战斗

  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县城的数百名日伪军开出车队,耀武扬威地到淮河大队活动的地区“扫荡”,经陈师庵到梁岔,一路烧杀抢掠。为了保护群众,让群众过个好年,淮河大队当即派出8团朱慕萍营划成若干游击小队。游击队利用密集的村落灵活运动进行麻雀战,从各个方向阻击敌人,使得日伪军白天不敢分散上庄抢劫,夜晚不敢分散睡觉。大年初一那天,日伪军被游击队搞得疲惫不堪,准备打道回城。淮河大队8团、9团在洪码头布下口袋阵,敌车队在归途中闯进阵来,遭到突然打击。随后敌军组织反击,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吴觉当机立断传令全军撤出战斗。

  由于8团的一个连未能及时撤走,被敌人围攻。营长王道明带着队伍坚决冲锋,争取突围,在冲锋中英勇牺牲。最后战士们死守村庄,敌人密集的炮弹将房子全部点燃,整个村庄变成一片火海。战士们跳进水缸里,湿透了衣服继续战斗,直到傍晚时分,敌人不敢再送死,不得不仓惶逃回连水城。这次战斗,整个村庄几乎夷为平地,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洪码头战斗不仅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也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影响。

  “主人颇有江湖气,坐客能谈山海经”,这是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为吴觉写的一帧条幅。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吴觉性格豪爽仗义,善做统战工作的特点。吴觉出生于淮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校长,从小就接受了新式教育。大学期间,吴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学校的学生运动,参加示威游行和飞行集会,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吴觉四次被捕,差点死在狱中,但是遭受的种种磨难不仅没有磨掉吴觉的革命热情,反而让他在此过程中一次次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从此坚定不移地革命终生。

  吴觉的一身“江湖气”让他在处理复杂的社会人事关系、开展统战工作时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为了革命牺牲一切。早在成立苏北抗盟时,吴觉就自己出资支付部分脱产干部的薪金,翻印延安的出版物,进行抗日宣传。之后为了建立自己的武装,吴觉变卖了岳母的首饰,用父亲和岳母的积蓄托人去做生意,筹措经费购买枪械弹药。日军进犯淮阴时,吴觉拉起了一支抗日民众武装队伍——“淮阴抗日义勇队”,带走了家中的全部积蓄2000多大洋,作为部队的经费,没有给妻儿留下分文。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靠着老母亲的接济和老乡们的掩护才一次次脱离困境。他的妻子王凤山回忆:“由于生活艰苦缺少营养,我接连三个孩子都是8个月胎死腹中。”吴觉和他的妻子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为了革命毁家纾难,毫无怨言。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早期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信念,牺牲自己、牺牲家庭的精神,今天的人们不能忘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