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露天电影

 

  □ 郑志玲

  那时,放露天电影是我们村的“大事”,娶新媳妇、老人做寿、添了大胖小子、孩子考上大学等喜庆事,很多人家都会放电影庆贺一下。

  一般人家,前几天就会放出消息。到正日那天,中午将放电影的人请来吃饭,下午三四点钟,选择一个开阔地,用两根又高又粗的竹竿,把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黑边的银幕固定好。如果有树,干脆绑在两棵树之间。看到屏幕,人们像吃了定心丸,奔走相告。

  每到这时,哥哥放学到家,匆匆写完作业,拉着我,带着小板凳,喊上小伙伴,一起去抢占好位置。等到大人们吃完晚饭,与约好的乡邻,拖儿携女地抵达,我们就可以玩了。认识的不认识的,凑在一起,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抓瓦蛋、推铁环、跳格子等。一阵阵笑声,覆盖了乡村的寂寞与穷苦。

  卖麦芽糖的也来了,我那时怀疑他是一位情报员。因为无论在哪放电影,他都会早早赶来,放下担子,敲着小锣,引诱着孩子们的馋虫。一角钱能买到一根筷长、手指粗的麦芽糖。如果没钱,可以捡尼龙膜、塑料鞋来换。

  有次,我实在忍受不了麦芽糖的诱惑,脱下一只新买的塑料凉鞋换了一块。母亲发现后,气得在我屁股上啪啪留下几只巴掌印,我疼得捂着屁股大声哭起来。

  我越哭母亲越要打,忽然有人跑过来喊“不要打了”。原来是那卖麦芽糖的将那只鞋子送了过来。母亲给钱,他不要。母亲只好跑回家,找了一个坏了的塑料盆给他,他又敲下一大块麦芽糖塞给我,心里甜滋滋的我早忘了屁股的痛。

  夜幕遮住天空的时候,放映员开始校对灯光。那明亮的屏幕,瞬间给乡村生活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接着,雄壮而熟悉的音乐响了起来,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战友,激动得又喊又叫,伸出双手,对准灯光,左右摇摆。屏幕上很快出现各种各样摇晃的影子。几分钟后,激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来,屏幕上出现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五星,下面写着“八一制片厂”几个大字。

  陆续的,那些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焦急而喜悦地涌过来。骑着自行车的,使劲摁着铃铛,一路格铃铃响,撕开夜幕冲了过来。开手扶拖拉机的,加大油门,冒着黑烟,车斗里挤满了男女老幼,看着银幕直喊“快点”。

  没位置,就像孩子一样,扯把草,坐在前面地上看。坐着的,站着的,站在板凳上的,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的,越往后越高,像叠罗汉。爬树上的,草垛顶上的也有。电影声音很大,不断有人挤进来,队伍慢慢庞大到臃肿。

  屏幕反面也有人,人反字反又如何?反正电影都看过好多回了,情节熟悉得如同左手对右手。闭眼就知道高传宝率领队员们来到了黑风口,山田开枪打伤了高老忠,高老忠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听声音也知道刘洪大队长领着队员炸得鬼子的火车升了天……

  不过,也有人不是去看电影的,比如那些穿戴整齐,头梳得苍蝇都站不住的小伙子,他们来了以后,像猎鹰一样,满场去找心仪的姑娘。这时,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身上还喷点花露水的姑娘们,往往是他们搭讪的对象。

  也有之前就相好的,利用这机会,想办法约会。我堂姐就是,大伯对她管得很严,不许她去看电影。堂姐早料到这招,提前找到我,告诉我怎么做。吃过晚饭,我就去磨,要堂姐带我去看电影。大伯只好同意。可是,到了场地,一声悠扬的口哨传来,堂姐塞给我一把糖,叫我去找妈妈,然后像燕子一样,倏忽不见了踪影。

  当电影快结束时,不少人叫醒了睡着的孩子,很多人还哼着不太会的主题曲。人群像爆米花一样,四处散开,消失在黑夜中。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