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五港交通站:涟水大地上的红色“情报站”

 

  ■ 王晓莉

  

  

  抗日战争时期,在涟水有个被叫做“小赤区”的五港镇,虽然方圆不到一里,却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第三师在这个咽喉之地建立起红色情报站,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发挥了重大作用。

  诞生在抗日烽火年代

  1939年3月,日军第五师团经新安镇(今灌南)沿盐河入侵淮阴,淮阴、淮安、涟水等县城相继被占,淮阴全境沦陷。日军侵占涟水城后,利用盐河和涟(城)新(安镇)公路作为水陆封锁线,割断淮海与盐阜区的联系。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加强对敌斗争,积极发挥战略地位优势,淮阴地区加强敌后交通情报工作。五港,是沟通盐阜和淮海区的咽喉之地。其地处淮阴至新安镇的南北公路线上,是时码与大新集之间的一个小集镇,方圆不到一里,是日伪整个封锁线中最狭窄的地带。五港又是涟东、灌云两县的接合部,敌伪防范较松,据点内只驻有30人的一小队伪军;这一带除公路和盐河之间为敌控制外,两边都是抗日根据地。这里党的地下政权早就建立,群众基础很好。因此,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以后,新四军三师就决心从这里打开盐阜、淮海区的通道,建立敌后武装交通站。

  1941年春,新四军第三师师部考虑到对敌斗争的尖锐、复杂和残酷,必须组织起一支熟悉本地情况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多智善打的精悍交通队伍,担负起武装护送任务,就把建立五港交通站的任务交给了时任涟东县第四区区委书记王齐芳。在王齐芳的努力下,经过近半年筹组,6月正式打起了港南乡自卫队的旗号,五港交通站正式建立。

  五港交通站成立后,积极发挥作用,成为联系盐阜区与淮海区之间的纽带。一是运送物资,把盐阜区的棉花、食盐、大米、布匹、药材等物资护送到淮海区,把淮海区的生猪、油料及山东根据地的黄麻护送到盐阜区。二是护送人员,从1941年至1945年,成功护送陈毅、罗炳辉、张云逸、邓子恢、韦国清、张爱萍、刘震、吴信泉等领导同志以及新四军外科医生罗生特大夫安全过境,仅1943年就护送了新四军团以上干部100多人去延安学习。三是传递重要文件、信件和情报资料。

  征服不了的革命人

  五港交通站始终活跃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几经挫折仍能出色地完成搜集情报、护送党内干部和大量人员、物资等重大任务,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曾称赞五港交通站的战士“是光荣的革命战士,革命战士是征服不了的,交通线也是中断不了的”。1941年秋末,日伪军加强警戒和封锁,由于伪乡长的告密,五港交通站在苏庄的联络点暴露,只能紧急搬到五港东八九里的张庄,一面继续秘密地进行大量的武装任务,一面寻机歼灭敌伪分子。1942年5月,在一次护送师部特急文件的任务中,日伪军又发现了张庄联络点,立即调集大新集200多人将张庄包围,交通站的队员边反击边突围,伤亡惨重。张庄受挫后,交通站暂时搬到了盐河西侉二庄,交通线仍未中断,而是愈加力量壮大。此后,交通站又由盐河西搬到五港附近,积极向当地日伪军展开政治攻势和游击战。1943年春,日伪开展大“扫荡”,交通站被迫中断,至秋天重新建立。除做好自身工作外,交通站还配合敌工站对敌伪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并搜集敌伪的情报,成为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的“瞭望台”、“情报站”。1944年3月,交通站队员收复五港据点,从此配合主力和地方武装展开局部反攻。1945年9月,五港交通站奉命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兵站,大部分队员离开五港,随大军奔赴东北,踏上了新的征途。

  热血浇灌交通站

  五港交通站的工作充满着艰难与惊险,许多交通员在这条交通线上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成就了交通站工作的顺利开展。1942年腊月15日晚,时任地下交通站站长的朱崇舜与盐河大队连长朱崇尧等人在朱圩村村民朱湘池家里,秘密商讨护送党内干部过盐河到盐阜区一事直至深夜。谁知敌人探到消息,第二天拂晓派60余人将朱家包围,将正在熟睡中的朱崇舜等七人抓捕,并将村民朱湘池老人一同带到时码炮楼等待处决。事情发生后,地方党组织立即找到当地士绅帮忙营救,最后敌人只答应留下朱湘池老人一人性命,且要挖掉其眼珠,留命不留眼。朱湘池老人双眼失明,而其他七名交通站队员全部牺牲。

  时光悠悠,岁月已逝,转眼间七十余年已过,如今的五港镇早已大变了模样。但我们不能忘却,在战争年代,这里曾有股红色力量为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奔走穿梭,不能忘却那时的地下交通员默默无闻地履行着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他们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坚决完成党组织交待的任务,用热血和汗水、胆识和智慧换来了伟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