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爱的奉献

 

  ■记 者 左文东 实习生 陈昊春

  通讯员 陆耀琴 左娇娇

  

  自幼因患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强烈的自卑心理,孤僻的性格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她就是周美荣。当她融入社会时,做过临时工,开过小商店,搞过批发……她发现,其实人们没有用有色眼镜看待残疾人群体,更多的是理解、包容、帮助及支持。

  人间春风

  2010年初,42岁的周美荣成为一名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一直做到了现在。她主要负责托养中心的各项工作。

  2010年5月10日,托养中心迎来了第一批6名托养人员,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她满怀着热情接待了托养人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学习后,她发现了隐藏在托养人员内心的恐惧心理,在日常的活动中托养人员对他们十分排斥、躲避及不配合。

  周美荣内心十分焦虑,她通过上网和去书店寻找相关与残疾人员沟通方面的技巧及心理特点,向他们的监护人了解他们平时在家的情况,再结合她自身的心得,总结了一套沟通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认知方面:通过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入手进行相关交流从而让托养人员慢慢的接受工作人员;第二,情感方面:针对托养人员的孤独感、自卑情绪、敏感和自尊心强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富有同情心的主题活动使得他们能够认识自我;第三,性格方面:根据托养人员不同的性格,分开进行相对应的教导促使他们打破心理壁垒,勇敢的面对社会并融入社会。

  六年多来,在这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周美荣的踏实肯干、任劳任怨, 使她曾多次获得清河区“优秀残疾人”、清河区“优秀残疾人工作者”、清河区“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生命源泉

  “最主要的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与他们相处,与他们交朋友。”她无时不刻不在注意所有托养人员的一举一动,遇到一些危险动作和行为时,立刻进行正确指导和引导;从不吝惜她的言语,“宝贝,你真棒!”、“凡凡,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凡凡多漂亮啊”。在她和同事的关爱下,托养中心的孩子在慢慢成长。

  托养人员杨文萍是个需要定时服药的精神残疾人,家长每天早上连同药一起送来,周美荣每天午餐后半小时定时喂她服药。“现在每次我喂她服药后都会说一声‘谢谢老师,你辛苦了’。”

  肢体残疾2级的托养人员杜岩,刚入托的时候,第一次上楼梯用时耗费48分钟,性格怪癖,与母亲及托养人员不易相处,经常发脾气。周美荣在了解他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后,在每周四下午的娱乐课上,教他们学唱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并让杜岩担任领唱,经过一年多的排练,在2014年清河区残联举办“梦想一起唱”残疾人迎新春文艺汇演上,这首合唱歌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感染了现场很多观众流下了热泪。经过几年来的康复训练及思想教育,现在的杜岩上下楼梯只需10分钟左右,性格变得非常开朗。

  目前,托养人员已有32名,其中重度肢体残疾4名,智力残疾24名,轻度精神残疾1名,自闭症2名,多重残疾1名。经过一段时间引导,这些托养人员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幸福之花

  在周美荣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发扬“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四互”团结精神,教育和鼓励托养人员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带领托养人员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托养人员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培养托养人员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周美荣萌发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帮助托养人员实现就业梦,2013年,中心成立了清馨残疾人手工工场。庇护式托养,半工半养模式在中心已逐渐成熟,她与多家服装公司、外贸公司结成专项订单加工单位,现如今30余名托养人员在清馨残疾人手工工场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并成功输送8名托养人员至市残联专门为残疾人开辟的电子生产线的庇护性就业机构上班,不仅增强了托养人员的生活信心和人格意识,同时也通过收入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周美荣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清河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由最初周围人眼中的病人院变成了现在闹市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成为残疾人心目中都市里的温馨港湾。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