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欣
本报讯 近年来,涟水县住建局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做强做美副中心战略,聚焦富民裕民,坚持抢字当头,干字当先,迎难而上,狠抓项目强推进,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持规划提质,高标准提升城市品位
贯穿精品意识。本着“大家规划、名家设计”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以广阔的视野与超前的理念,着力塑造出雅气、灵气、大气的城市品位,做到“一栋建筑就是一个标志、一条道路就是一幅美卷,一段河流就是一片风光”,多留赞叹,不留遗憾。着力城市设计。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做好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好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重点设计好朝阳路以西、龙腾大道以南、郑梁梅大道以北、进场路以东的7.1平方公里的新城核心区,把握好新城空间格局、城市色彩、要素配置,做到城市布局、资源环境、服务保障同城市定位相一致,科学核定建筑物的容积率,形成低层住宅(别墅)、花园洋房、景观高层、商业商务中心高低结合、绿水相间的城市综合体,充分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统筹全域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平台系统建设,实现规划全覆盖。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油加气充电站布点、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20个村庄提升改造等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
做优新城文章。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年内基本建成滨河新苑安置小区、邻里中心、教育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龙腾大道、红枫路、翠柏路等市政核心路网;抓住省级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县机遇,加快推进清涟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时,配套滨河新城建设,新开工一批宜居工程项目,以灵活的造型、别致的风格展示新城风采,做到建筑美与自然美、个体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做靓水绿文章。着力构建“生态之城”与“水韵之城”,利用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天然优势,加快古淮河风光带、涟河景观带建设进度,打造出城水相依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进一步巩固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成果,多形式、多视角、多层面为城市增绿、补绿、添绿,确保完成市政道路配套绿化工程、状元府北侧等街头游园工程,形成“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做实民生文章。始终坚持民生导向,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百姓走上通畅路、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心房。加快推进炎黄大道慢车道、环湖北路、一干渠桥等市政路桥建设,打通上海路等断头路,渠化改造八个重要节点,稳步推进自来水10万吨扩建项目,运行自来水深度处理系统,开展城区“263”黑臭水体整治,重点围绕东大坳、城北大沟、保安河等水系进行截污纳管,力争消灭城区黑水河。启动城南临时菜场疏导点工程,推进城区12条道路照明工程,完成41座公厕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以及府前安置小区等十八个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居民小区路灯不亮、屋顶漏水、物业失管等日常生活问题。
坚持抓字为径,高效率服务经济发展。
狠抓物业管理。以物管信用平台、物业服务优秀项目为抓手,狠抓行业管理,逐步整治物管顽疾,奖优罚劣,倒逼物业企业提质升级、规范服务。目前已表彰奖励了16家物业企业,对1家企业记黑名单,5家企业记黄名单,10家企业记一般失信企业名单。提升项目服务。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的问题“公开办”,做到以事定人,以人定责,以责考绩。创新管理机制。拓展思路,探索棚改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征收、统一安置、统一政策的“五个统筹”机制,进一步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做到去库存和改善人居环境“两促进”,同时深化农村环境整治“五位一体”管护,实行一个部门总牵头、一支队伍全覆盖、一把扫帚扫到边。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