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尚 通讯员 张宾
革命战争年代,4万多名淮安子弟兵出征奋战,近3万人献出宝贵生命;淮海战役中35万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踊跃支前。
新时期,淮安军民不断开拓双拥新思路,丰富双拥新内涵,进一步巩固了军政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生动局面,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拥军探索新路径实现全覆盖
孙茂顺老人,30多年来走进军营义务传授酱菜腌制技术,足迹遍布160个团级以上部队,为部队免费腌制酱菜等副食品160多万吨。吴亚明,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光荣负伤,被评为一级残疾军人,并荣立二等功,从部队退伍后,在跑中巴过程中,他做了一块牌子:“老红军、残疾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免费乘车,社会残疾人半价乘车。”这些拥军典型的感人事迹遍布淮安的大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展好拥军优属工作,是市双拥部门一直谨记于心的重大课题。
2003年6月,淮安市拥军协会(后更名为爱国拥军协会)和属下的淮安市大中专院校拥军分会、淮安市大中型企业拥军分会成立。2013年相继增补了文艺界和民营企业2个拥军分会。2004-2012年各县(区)相继成立了“双拥协会”、“爱国拥军协会”等社会拥军优属组织。2013年起,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成立“拥军优属服务站”和“拥军优属服务队”等组织,至2016年底,我市8个县(区)、130个乡镇(街道)、1955个行政村建立拥军优属组织,个体私营企业纷纷加入到拥军优属行列。此外,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采用军地互办实事形式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解决驻军部队生活、学习和训练中的实际困难,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社会化拥军的新路径。至此,淮安市实现了拥军优属服务组织无死角全覆盖。
从2000年开始,我市连续18年开展军地互办实事累计3893件,总投入2.68亿元。连续10多年实现随军家属初次就业率、军人子女优质学校就学率、转业干部就职率三个100%。仅2016年,安排军人子女就学87人,随军家属就业21人,军转干部就职118人。
淮安人民魂牵梦绕淮安舰
1977年,东海舰队513导弹护卫舰被命名为“淮安舰”(时称“淮阴号”)。2013年5月20日,服役36年的“淮安舰”退役。全市广大军民期盼着海军部队能再次命名“淮安舰”,中学生谷风就是其中的一员。2013年6月14日,谷风给市委书记姚晓东写了一封争取海军新舰艇再次命名为淮安舰的建议。信中写道:“目前海军已经没有以淮安命名的舰艇……淮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在拥军爱军方面更是有着光荣的传统。我冒昧建议:以淮安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向海军总部机关申请对我国的一艘水面舰艇命名为‘淮安’号。”姚晓东书记收到来信后批示:“谷风同学的建议很好。我市是双拥模范城,作为海军舰艇命名城市,对于营造国防教育氛围、扩大淮安知名度和美誉度有重要意义”,并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予以落实推动。
2016年8月11日上午,舟山某军港旌旗飘扬,军歌嘹亮,舷号509军舰入列命名“淮安舰”授旗仪式庄严举行。自此,淮安人又有了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军舰。
我们的军舰,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我们的家乡人。1989年出生的张健是淮安盱眙人,担任淮安舰雷达班长。作为首批舰员之一,张健说,淮安舰开启了新的征程,他将牢记使命,铭记家乡人民的嘱托。
淮安舰上淮安文化元素俯拾皆是。走近军舰,伴随着雄厚高亢的淮安舰舰歌,你会被战士们那一张张刚毅、憨厚、敦实的脸庞所感动。由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于永恒、王玮老师共同创作完成的淮安舰舰歌,凝聚了淮安人民的期望和梦想。军舰每层通道的两边,悬挂着由我市书法家创作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士兵休息舱里,一幅幅淮安景色的画作陪伴着战士们的工作和生活;军舰会议室正中的墙面上悬挂着淮安画家创作的巨幅山水画《运都揽胜》,时时刻刻向人们展示淮安舰的血脉情缘;飞行甲板上,执勤哨兵的岗哨台“淮安舰”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写就了我人民海军威武之师的英雄形象。
经市双拥办组织协调,淮安区政府、市白马湖办、市里运河办等6家单位和淮安舰结成共建对子,签署共建协议,经常开展共建活动,积极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得知战士们经常出海训练衣服换装不及时,主动购买了运动鞋和速干面料运动服,赠送了电动剃须刀、水杯、拉杆箱等日常生活用品,用心、用情关心和爱护这子弟兵。淮安舰管兵代表也经常来淮安看望慰问,开展国防知识讲座,普及中学生国防知识。
军人荣誉为部队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立功喜报!祝贺陈明,感谢你们!”当空军某部党委授予的二等功立功喜报送到淮阴区现役军人陈明家中时,陈明的家人满满的自豪感。服役于西藏空军某部的陈明,入伍15年来扎根雪域高原,不畏艰难困苦,全身心投入部队改革和国防建设事业,先后获得过“优秀士兵”、“优秀班长”、“优秀士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全军组织的“空剑-2016”演习任务中,出色地完成了演习各项保障任务,被西部战区空军某部党委记二等功一次。
金湖县坚持做到“五个同步”:同步送喜,把军人形象树起来;同步挂牌,把军人身份亮起来;同步慰问,把军人幸福指数升起来;同步宣传,把军人的称号响起来;同步记载,把军人事迹传下去。
加强军人荣誉感建设是近阶段双拥工作“三大目标”之一,我市专门出台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完善拥军政策增强军人荣誉感的意见〉责任分解方案》,对完善抚恤优待措施、提高退役安置质量、建立优抚安置服务平台、成立拥军优属基金会、落实随军家属安置和军人子女入托就学等政策、建立健全退役荣誉军人疗养制度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明确了牵头单位、参与单位的职责。
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军人荣誉感政策落实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努力让驻淮部队官兵和淮安籍军人拥有更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认真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将解决军人后路、军嫂后院、军娃后代的“三后”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好的岗位、好的职位、好的学校等“三好资源”向军人军属军娃倾斜,为部队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持。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淮安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驻淮部队自觉把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布局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军地互办实事活动,让双拥工作与发展大局合拍、与中心工作同步、与军民意愿相符,共同提高部队战斗力、地方生产力和发展凝聚力。
73106部队积极投入到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来。淮阴区团结村面临基础设施不全、集体产业薄弱、文化生活缺乏、因病返贫等问题。部队组织村支部成员、种植大户轮流到部队及生产基地参观见习;协调政府优先为团结村修建了4座农桥,投入5万元道路硬化资金,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自筹资金为贫困户改建3栋危房、新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积极协调为村里引进1200亩种植产业,投入35万元帮建80亩瓜蒌种植基地,投入5万元帮建4个芦笋大棚;将团结村种养殖户作为部队后勤供应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开展“一连一户一学生”帮扶措施,组织29个建制单位与30户困难群众、18名贫困学生、8名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目前,团结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由负转增,2016年突破8万元,“造血”能力逐渐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已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部队已为地方扶贫攻坚投入61.5万元、派员320人次,为驻地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红色的旗、红色的心。昨天,淮安因革命老区名垂史册;今天,淮安又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淮安精神壮志不竭。展望明天,淮安军民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和务实的作风,初心不改、信念不灭,朝着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目标砥砺奋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