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秀荣
七月,540万淮安人收获了一道暧心的民生“大餐”。7月13日淮安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以“富民兴淮”这根主线串联起党委政府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无论是“扎实推进聚焦富民行动,不断提升群众富裕程度,努力让淮安小康成果更加过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承诺,还是对形势的剖析、蓝图的构画、路径的选择、措施的给力、责任的到位,悉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舒心、安心和开心。
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决定成败
从古至今,朝代更迭,亘古不变的是:“民之所呼,政之所向。”亦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反复证明,谁解决了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恰是一个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让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民生情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诉求越来越多元化,虽然群众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但相较于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求,我市民生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底线民生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群众没有达到脱贫要求;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衡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凡此种种就更需要党委政府具备敢于担当的精神,努力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在质量民生方面让百姓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把改善民生落实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第一个百年”更加接近之时,民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淮安的百姓街谈巷议;民生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淮安的党委政府牵肠挂肚。应当说民生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更成为幸福淮安的试金石。
数据彰显温情 蓝图构画幸福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不仅描绘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更提出了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开出了一张张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单”。《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富民18条政策措施,字字事关民生、句句回应百姓心声,彰显出市委对民生事业的高度关注。“三个高于、两个突破、一个达到”的富民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社会事业、同步奔康……市委向全市人民端出了一道“民生大餐”。这道“民生大餐”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更构画了民生水平迈上新台阶,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体现高水平要求、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新蓝图。
毋庸置疑,“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脱贫摘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还是发展教育、保障养老、引导就业都离不开经济这个富民兴淮的中心体,因为满满的幸福来自于满满的钱袋子,来自于对殷殷期盼的获得。众所周知,民生建设涉及人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福利、安全住房、社会管理等,这些都与富民兴淮大业相互促进、相互印证。要让540万淮安人民享用浓郁淮扬风味的“民生大餐”,不仅需要作为“主厨”的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思考,结合淮安经济社会实际,因地制宜抓好政策研制,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作为“大厨”的各级领导干部一点一点抓落实,做实做细民生建设的每一项工作,无论冷盘、小炒、爆炒还是烩菜,样样透着精心,件件浸着担当。
事实上,要把一张张“民生大单”烹成可口的“民生大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就需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把贫困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所以按照报告要求,坚持发展经济与推进富民同步发力,坚持物质拥有与服务享有两线并升,坚持重点群体与关键少数统筹兼顾,坚持政策引领与激发内力双管齐下,坚持改革助力与开放增力协同带动。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让百姓的生活得更加幸福满满、收获满满!
路径环环相扣 保障全面构筑
民生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聚焦富民,明确方向是前提,找对路子是关键。富民问题背后实际是产业发展问题,搭对了脉,就用对了药。无论是聚力发展“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特色服务业、“4+1”现代农业,还是深入实施“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加快集聚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努力增加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可供分配的财富“分子”等等这些举措都紧扣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支撑,全力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唯此才能扎实做好产业富民这篇大文章。要让广大群众用创业之手推开富裕之门,必须紧扣创业增收这个最大潜力,充分释放创富致富能量。同时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让淮安城乡更加宜居宜业,打造“近悦远来”的城乡发展环境。必须紧扣城乡统筹这个关键环节,着力做优富民载体平台。至于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问题,必须紧扣公共服务这个隐性财富,全面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并且这种增长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这就需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必须紧扣脱贫攻坚这个艰巨任务,不断拉长富民小康短板。要健全完善“阳光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三资增值、实业兴村、服务创收”三篇文章,努力让全市人民在小康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好火淬好钢,好的政策更要有好的执行力。为防止“民生工程”变“民忧工程”,报告提出了更实、更优、更紧、更强的四项保障措施,要求全市上下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自觉扛起富民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锚定“富民坐标”,加快富民步伐,努力让全市人民日子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要求建立健全富民责任体系,形成富民重担众人挑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开展“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推进“阳光扶贫”工作,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逐家逐户调查摸底,真正把群众心思摸准,把实际情况摸透,努力使聚焦富民政策措施更接地气。同时加大多渠道督查力度,对执行富民政策、落实富民措施不力的及时予以通报,对工作不作为、慢作为的严格进行问责追责,以强有力督查加压推动聚焦富民刚性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补齐短板,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项一项抓好落地落实,真正把一张张“民生大单”变成实实在在的“民生大餐”,凝聚起富民兴淮的强大合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淮安市委党校副教育长、教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