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好书何须论假真

 

  □ 团团

  有个比喻说,小说是门,散文是窗。那么作家张大春的《聆听父亲》就是本该爬窗入室,却强横地在往事的墙壁上挖了个门,大摇大摆进去了。写的是还原记忆的家史,小说笔法却处处可见端倪:缜密的叙事逻辑,跌宕回环的首尾,大量的细节的匠心经营,结构的穿插藏闪等等,根本不加掩饰。连描摹一个与家族命运关系不大的小人物,线索都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每回行文间突然按下暂停,恰恰总在情节急转直下的关键。

  然而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一本尽设幻语的小说。这是一本“送死迎生”之书,写于作者的父亲沉疴难起、儿子将临人世之时。叔本华说人生有两件要事,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想必这就是张大春写此书的心理根源。人死如灯灭,但通常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思考父辈心中的灯,曾于何时何地亮起,照耀过这静止和悬浮着的世间。病榻前的张大春以一种敬畏沉默的态度凝视着这幽明两径,忽然就看到了天上那个冷冽的月亮倏然碾来。巨大无常的命运叫人变得卑微。于是,自我的童年记忆和日常经验谦退于整个家族旧事之后,成为众多诠释法的一条支流。它与父亲的记忆、六大爷的记忆、族谱的记录、实地访查的纪录等等,一起成为他构筑往事的材料。那些生命轨迹中的光亮,最终被浓缩成一瞬,记录进了书本。

  虚构是一个小说家的冥想能力给他开的一剂处方,用以使快要到来的死亡遁形匿迹,让伤痛暂缓。只因为现实稍纵即逝、绝难还原,想象便成了唯一可以凭借的依据。对张大春来说,历史是微观而具体的,只有安置到生活的轨迹里,才会产生意义。他诚实地透露:“在不容伪造的真实生命中,伪造成为我生命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生死巡回探望之际,家国旧事萦于梦寐,又恍如新生。病榻上的父亲开始记忆失真,经常把梦中荒诞的情节当作现实本身,这也使得作者开始质疑生命本身的无目的,他对孩子自白:“即使当我在不断拼凑着这些原本遥远而寂寥的人生残片之时,也常发生断想的喟叹:我要把你带到哪里去?”

  可以说,这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披沥肝胆,是作者的性灵投影。张大春本人对此书性质做过如下一番自供:当一个作家想要写自传又忍不住为自己的人生撒点儿小谎的时候,最后他往往就写成了另一部小说。撒谎,乃因他心中第一位的预设读者是儿子,说家史是其次,贯道才是首务。身为父亲,他期盼孩子体会家族传承的生命底蕴、凝聚父系认同,故此试图畅所欲言訾娓说之,又时刻不忘择善辨宜:“我不要你既承受也成为人生各种苦难的一部分,且想不出所以然,却已经糊里糊涂让下一个生命又延续、承袭了我们误以为是的真理或者天经地义。”他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努力控制着思想的速度与曲率。而正是这种参伍错综的述说,也无意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言说时空纬度,敞亮了所要表明的思之路径。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