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海戏在淮安的发扬光大

 

  ■ 记者 曹政 通讯员 沈淮

  淮海戏曾在民间称为“小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淮海地区,曾被称为“淮海小戏”,根据时任省长惠浴宇的建议,1955年正式定名为淮海戏。1957年江苏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根据老艺人单淮礼口述,刊印淮海戏传统剧目32大本,64单边,有效挖掘整合了淮海戏的资源。

  淮海戏因其流传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其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江苏省淮海剧团落户淮安后,淮海戏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老生谷(广发)派、青衣杨(秀英)派、丑角杨(云发)派和花旦范(珍美)派四大流派。其中,谷广发是淮海戏一代宗师、谷派创始人、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木家、国家一级演员,是享誉全国的“淮海戏王”,且是一位集编、导、演、奏、创腔、教学于一身的戏曲界全才,一生创作近30个剧本,主演上百场淮海戏,导演数十部剧目。他用一生诠释着对淮海戏的挚爱。随着淮海戏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省淮海剧团先后涌现出多名戏剧梅花奖和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2008年6月,淮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80年代淮海戏《陈军长三会韩德勤》剧照

  上世纪80年代,老省长惠浴宇来淮观看淮海戏演出,图为惠浴宇接见小演员。

  1985年1月,我市百花奖授奖大会上,省淮海剧团著名演员范珍美、杨秀英双双获奖。左一为范珍美,右一为杨秀英。

  上世纪80年代,市领导与淮海戏《儿女情》获奖剧组合影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

  上世纪80年代淮海戏《悠悠儿女情》剧照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