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十年铺就富民路

 

  ■记  者 何  渊 王正道

  通讯员 朱天羽 黄  洁 房从宝

  盛夏季节,走进淮安区季桥镇南湾村,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而舞,而一块约10亩的空地格外显眼。“秋收之前,这里将建一个占地10亩的粮食烘干储藏项目,”同行的村党总支书记刘正亮告诉记者,目前,土地已平整到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而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900元,如果项目效益好,还会有二次分红。

  刘正亮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淮安市兴隆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个是季桥镇南湾村党总支书记,今年是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他带着村两委一班人铺路修桥、兴办企业、组建农业合作社,将这个有40多万外债的贫困村变成了“人人有活干,家家能致富”的市康居示范村。

  2008年,刘正亮一手创办的兴隆米业生意已经做到了全国各地,年产值2000万元。“我的日子好过了,就盼望着乡亲们能一起过上好日子。”南湾是刘正亮出生、成长的地方,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都有着深深的感情,“让南湾富起来,让南湾人的腰包鼓起来”是刘正亮接手村党总支书记一职的初心。

  “那时候,街上卖蒲包、扫帚的大多数是我们南湾人,”村委会主任张树华告诉记者,村民个个都不怕吃苦,只是不会挣巧钱,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

  要带领群众富起来,自己首先要有致富的本领。刘正亮鼓励村干部带头,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先创业。几年下来,村两委班子8个人,6个人有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干部的精气神明显不一样了。刘正亮又个人出资近5万元,并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村部。随后,村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社区卫生院一一落成,村民们纷纷感慨:“环境整治、新修道路、下水道开通,多少年想做做不成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8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村民蒋凤琴家。树上蝉鸣不断,树荫下蒋凤琴手指飞快地上下翻动,不到5分钟,一顶针织帽就在她手中成型了。“把帽段对折再缝起来,一个1毛5,一天能挣近20块,还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做家务,”蒋凤琴说,村里像她这样的妇女有几十个,一个月挣个大几百块钱没问题,业务都是村党总支书记刘正亮介绍的。

  身为企业家的刘正亮明白,南湾的发展还是要靠产业,他依托自己的兴隆米业在全村推广优质高效稻麦种植,提升全村的科学种田水平;组建农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运作模式,向土地要效益;吸引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刘正亮将村里的劳动力进行分类,身强力壮的人,有门路的自主创业,没门路的跟着能人大户实现就业;年龄偏大的妇女,引进手工艺品来料加工项目,让她们足不出户就能挣工钱。十年来,全村437户村民有386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每亩增收400多元;吸引在外人士回乡创办建筑机械构件公司、石材厂等,近300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除了土地收入还有了工资收入;全村85%的农户买了车,在城里添置了自己的房子,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3万元。

  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户,刘正亮除了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之外,还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村民张树忠今年50岁,8年前儿媳留下一儿一女后远走他乡,全家人的生活仅靠儿子做水电工的收入难以为继。得知这一情况,刘正亮将张树忠安排到兴隆米业上班,负责收购粮食,一个月4000多元。“穷不可怕,只要有自立自强精神,总有一天可以走上小康的路,”张树忠至今记得刘正亮说的这句话。

  富了村民还得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村民办更多的事情。刘正亮带着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他们将村集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原村小闲置校舍对外出租,建起700多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发展村级创业点,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眼下,刘正亮忙着购置体育器材、开办图书阅览室,改善群众文化休闲活动场所。他的目标是不仅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还要让大家享受到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南湾人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