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勇清 通讯员 刘蕾
花建松创业,始于23年前。彼时,花建松已经在村里担任了4年村干部。“当年,他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在村‘两委’谋个差事干,按说挺不错的了,哪想到他有那么大魄力,只身一人出去‘闯荡’。”在大车村,提起花建松,村民老尹打心底里佩服:“亏得他出去闯,闯出了名堂,心里还记挂着大车村。”
时间回到1994年,从村“两委”辞职的花建松去了丹阳,采取与人合伙的方式,创办了一家羽绒厂。“说起来是老板,其实跟工人没什么两样,”花建松回忆,为了掌握羽绒制品的生产工艺,自己作为厂里的三大股东之一,每天吃住在厂里,没日没夜地忙,与工人们处得跟兄弟一般。让花建松倍感欣慰的是,这种艰辛的付出,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到2006年,我所占股份折合成资金已达500万元,年分红超过150万元。”
2007年,花建松带着全部家当回到大车村另起炉灶,创办了杰翔羽绒有限公司。杰翔羽绒创办之初,村里条件有限,一无生产车间,二无技术工人。花建松有办法,把自家的住房改造成车间,同时从村里挑选了10名女工到外地学习培训。
时至今日,花建松对溪河镇党委、政府依然心存感激。“当初听说我办厂子没地方,把家腾出来做生产车间,镇政府迅速协调,把镇里老供销社地块拿出来,给我建厂区,”花建松说,也正因为有了地方政府事无巨细的扶持,羽绒制品厂迅速发展,并于2012年对原厂区进行改扩建,新上了高绒生产线、水洗生产线各两条,羽绒寝品加工设备200台(套)。
此后,花建松的创业步子越迈越大。“2014年投入4000万元,新建了杰翔羽绒二期工程,占地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吸纳当地留守妇女近300多人;2015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厂房3000平方米。”创业路上的点点滴滴,花建松如数家珍,“今年我们又投入3500万元,新建了800平方米厂房,新增加了多条羽绒分毛机、打包机等设备,用生物质燃料生产线取代了原有的小锅炉,整个厂子为本村和周边乡镇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400多人。”
在花建松的带领下,杰翔羽绒有限公司的产品远销北、上、广、川等地及部分欧美国家,10年来总销售额已超过7亿元,创造税收近3000万元,“杰翔”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而在杰翔羽绒务工的工人纷纷走上脱贫致富路,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0元。
鼓了腰包的花建松,在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公益行动中也不含糊。返乡创业10年来,他每年拿出12万元,在溪河中学、中心小学、大车小学设立教育基金,同时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改善溪河中学办公条件。在淮安区组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花建松仅去年就捐赠了20万元。在大车村,花建松出资20万元为村里架设了路灯,为村里承担了3万元电费,并出资50万元参与维修了闸溪路。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间,花建松用于资助困难群体和公益行动的善款累计达8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