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援引东北大学在人才资源、研究手段等优势和振达钢管装备先进、产品灵活等优势结合起来,在火电、能源化工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当年实现销售4.25亿元。今年7月,通过对厢式炉节能改造,实现天然气能耗由原来约120立方每吨下降20%。
调轻结构是企业壮士断腕崛起的强大韧性,推动项目置换则是淮阴产业格局提升的重要特征。8月3日,总投资10.5亿元的江苏伊弗特精密制造公司生产的一批批产品已经销往各地,而从公司成立到产品下线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与伊弗特相同,德瑞加数控机床项目也是项目置换的受益者。在原企业因发展模式粗放,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德瑞加借助厂房等已有资源很快上马,凭借尖端技术和产品质量抢占市场高地,不仅实现年销售3亿元,还解决了原企业的债务问题。
腾出“问题企业”土地、厂房资源,搬进“强壮企业”,促进土地增效……上半年,淮阴区招商局的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调整效果和转型决心:梳理出28宗、1230亩低效用地,通过二次开发,已盘活抵消用地700亩。年底可完成51万平方米厂房、2500亩存量土地的督促整改和项目置换工作。
行业高地——
筑牢技术研发新支撑
大项目带来了核心团队,核心团队打造着行业高地。日前,总投资100亿元的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套电池项目正式开工。“骏盛新能源将在淮安建立先进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目前国际化高端团队的基础上,立足本土优秀人才培养,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自身的良性发展创立世界级的品牌。”公司董事长张志伟介绍,公司将在两年内建设量产规模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为配合该区半导体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德淮影像技术设计研发中心在淮阴揭牌成立,项目投产后一年就可实现专利申请近千项。淮安时代芯存的相变存储技术大容量产品研发正式启动,包括授权专利275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92项、非专利专有技术近1000项专利全部移转落户淮安。
瞄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的目标,除了百亿级项目科技创新能力高歌猛进,万邦香料、德尔泰、纽泰格、卧尔康家居等传统强企、“小巨人”企业也不甘落后,不断提高研发占比,推进成果转化。仅在高新区,省级以上的众创空间、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就有20个之多。大中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比逐年攀升,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近35%。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