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桥乡农经站
“好兄弟不变的情谊,无论有多大的风雨,肩并肩我们闯过去!”这是杜守军同志的手机彩铃,音乐的旋律是他两年多来的心境,也是他牢记党的宗旨,团结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站在永华村绿色高效“稻虾共生”种养连片农田前,个头敦实的杜守军面对笔者将自己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经历娓娓道来。
2015年,42岁杜守军受命担任盱眙县维桥乡永华村党总支书记,面对乡党委交给的任务,领导的嘱托,心里除了使命感、责任感,更多装满的是本乡本土百姓对他的热切期盼。
作为本乡本土的永华村人,杜守军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商业头脑经营着一个生意红火的板材厂,经过多年打拼,年销售已超过百万元,是个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自己担任支部书记的第一次支部大会上,杜守军面对大家伙的期待,真诚的说:“请大家放心,有党组织的信任,有大家的支持,自己会竭尽所能,把自己从杜老板转变杜书记,用经营企业的思维去经营村集体,让自己热爱的家乡,自己热爱的父老乡亲实现小康梦!”
杜守军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作为他这个村党总支书记头号责任,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商业眼光。201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杜守军敏锐抓住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县委引导进行龙虾生态养殖这个契机,经过认真考察研判,决定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永华村靠近洪泽湖,水源条件好的优势,将过去永华圩一稻一麦低洼水圩田以及周边农田进行整合,开展“虾稻共生”绿色种养,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杜守军将村组干部、承包大户、家庭农场主组织起来去外地取经,实地学习别人的做法,研究外地“虾稻共生”的实际种养过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群众长期种植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加上对虾稻共生缺乏了解,尽管乡村干部苦口婆心号召宣传,也不见有人响应。关键时刻,杜守军决定亲自上阵,自己先将村里靠近洪泽湖边的低洼地100多亩流转过来,率先开始“虾稻共生”种养,他要挽起裤腿下到田里,率先做给群众看。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杜守军投入资金20多万元,在稻田周围开挖养虾渠道,架设拦虾网,整修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2016夏天,龙虾行情一路上涨,由于前期管理跟的上,杜守军“虾稻共生”稻田里秧苗还没插,龙虾就先上市了,带来了客观的利润。在盱眙国际龙虾节前后,龙虾销售最多的一天收入超过1万元。这个龙虾季,杜守军龙虾销售亩均收入就超2500多元,仅靠龙虾这一项杜守军就全部收回了前期投入。眼面前的经济收入就是说服力,就是号召力,不用这位支部书记再多说一句话,周边群众纷纷开始投入农田改造,进行“稻虾共生”种养。2017年,已经有二十多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投入其中,永华村“稻虾共生”亩数已经发展到了2700多亩,亩均收入超3000元,比单纯种植粮食收入提高2倍多。
面对广阔的龙虾市场,经商多年的杜守军认识到“稻虾共生”局面虽然打开了,他们的经营模式依然传统,单靠种养户单打独斗,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显然还不强,一点市场波动都会对刚刚起步的“稻虾共生”态势造成冲击,要想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在市场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永华村在县农工部业务指导下,近几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迅速,流转占比达已经达到90%以上,杜守军决定以此为基础,结合“稻虾共生”种养面积扩大的趋势,将零散大户和家庭农场联合起来组建“稻虾共生”合作社,逐步摸索经营,预计2017年底合作社销售收入将超850万元。下一步,杜守军还计划和省农科院合作,将农业科技融入“稻虾共生”种养,继续带领村民念好这本致富经。
“干事情只要路子对了,坚持下去就会成气候,现在回头看,心里真是甭提多舒坦了!”,眼前的绿意稻香,让这位支部书记笑意盈盈。对于今后发展,杜守军说:“首要还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创新思维领头去做,让稳定高效成为‘稻虾共生’的新常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