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城中取静古黄河

 

  淮安,宛如一座温婉的南方小城,将一条条碧绿的丝绦绾在腰间,轻柔地串连起平原上的青纱帐,为蔚蓝天空下的城市乡村增添了别样的美。

  古黄河,原本是历史时空中千里长淮东流入海的故道。古淮水自桐柏山发轫,滚滚而东千余里,经盱眙、穿洪泽、纳汴河、汇泗水,历淮阴、涟水,而由云梯关入海,迤逦风景,而称通衢。然而,八百余年以前的南宋初年,汹汹黄河的那次肆意南流彻底地改变了淮水东角山阳湾的面貌。淮水安澜,这千百年以来多少先民们的企愿,无数次挣扎与幻灭,在上个世纪末,终于变成美好的现实。

  入夜,淮安这座城市的背后,静静流淌着的,便是一湾绿树夹荫、春潮入画的古黄河。一座座桥梁如飞虹般横跨古黄河南北,川聚不息的车流匆匆驰过,喧闹声、轰鸣声萦绕在通衢大道的上空,形成都市生活难得的风景线。万家楼宇的灯火在迷蒙的月色下渲染成一曲美妙的交响,倒映在古黄河的粼粼波光中,如此静谧与和美。

  数十里的风情,步步换影。最是难忘的,便是历史上运河、黄河、淮河、盐河等水网汇聚之地,码头荒草萋萋,埋藏着淮阴古城的兴衰,两千余年一晃,流淌着多少往事传奇,总化作半泓春水,缓缓流入大江大海。古黄河的西首,今日也称不上繁华之地,隔水西望,落日波晖,渔舟唱晚不由得心生黍离之感。徒步于古黄河畔,临水而东,水面平阔,花树茂盛。每逢春日上巳、清明、花朝诸时令,夹河南岸的柳树湾、桃花坞,林木青郁、花香扑鼻。古黄河岸的十里景致,虽居今日开辟的城市公园之中,而明清以降,早已为远近士民流连忘返、观花赏景的佳处。斯地尤以桃花为最胜,时值芬芳时节,锦簇遍野,灿若云霞,芬芳烂漫,不啻江南。

  这一泓东流之水,穿城而行数十里,盘桓伏流,多少年间,隔河两岸,早换却新颜。樱花园内,繁枝临水,高低错落的石径穿梭其间。古淮楼侧,规模有致的新景园林铺展在古黄河南岸,绿树掩映着爱情主题的各种建筑,蕴含着生生不息之爱的密码。昨日的淮上风情,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于历史记忆深处,今日闲步在河堤两旁健身小路上,访春踏青,听取啾啾鸟鸣、嗅那百花馨香,浮想这处水陆通衢的沧桑宠辱,凝神于咫尺之外的繁华与精彩,流连忘返之余,总能偷得心中的一份奕奕情愫。若俯身掬一束香兰,抬望着这片清新秀丽的天空,还有眼前如许波浪般翻滚着泼洒向远方的水墨长卷,不禁令人闹中取静,神往心驰。

  习习风起,水声悠悠,佛家云“得大自在”处,大概就应是这样的去处吧。

  霓虹饮练运河桥

  淮安,曼宛福地,气韵天成。

  江淮平原上的大小碎玉、条条丝绦,串连起淮安城市吐纳的时代韵律,勾画出这位典雅美人的倩妙容颜。洪泽湖、白马湖、勺湖、萧湖、大口子,古淮河、古泗水、废黄河、盐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湖泊密布,水网纵横,表里山河,凝结成淮安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城市精神。地以水兴,民以水居、文以水达,业以水旺……

  逢水必有桥。长桥卧波,霓虹饮练,不仅为“运河之都”淮安提供着居住的便利和交通的快捷,而且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里运河是淮安的根。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揭开淮安历史发展的序幕,至明万历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疏浚沙河故道,建清江大闸,以利漕运,标志着淮安这座运河都会继唐宋楚州时代后再度阜盛。北门桥、水门桥、清江闸桥、板闸桥……舳舻麋集,斗拱越空,桥堤两岸,有负纤破浪,亦有浮世繁华,萦绕在历史卷轴中,如泣,如诉,或悲,或喜。

  在淮安居住了几年,里运河畔,逐渐变了模样。远处的天际线不断抬升,一座座映着朝晖的大厦高楼平地而起,近畔的古水道,旧时的彩虹桥廊也绽放新姿。

  清江浦老城以北,里运河滨,北门在焉,水门附其东。据清光绪《清河县志》记载,北门之外运河上架设有浮桥,而水门之外,摆渡而已。解放后,因水陆通行之便,北门桥和水门桥相继修筑,钢筋铁骨,南北通衢,遂成清江城标志性的建筑。步入新世纪,随着城市扩展,居民和车辆的激增,这两座沟通运河两岸交通的桥梁日益显得拥堵不堪。2014年,经过改造的北门桥焕然一新,重新以饱满的姿态肩负起沟通淮海路大动脉南北交通的重担。新水门桥头四角,设置有四组铸铜群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代、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水门桥附近清江浦百姓的生活场景,温馨而又充满期盼。

  水门桥西,里运河北门桥控制工程也正如火如荼。这座凝结着清江浦数百年发展历程的文化地标,一砖一土,俱成典故。北门桥改造伊始,便在运河南岸挖掘出湮没数十载的清江浦北城墙基址,其后,又在北门桥附近发现深埋地下的百余枚废旧炮弹。晚清同治年间,漕运总督吴棠拆高家堰修筑清江浦城,乃是今淮安市中心城区筑城的开始;民初、抗战乃至解放战争期间,淮阴城多受兵燹、生灵多遭涂炭:城砖、炮弹相继出土,悠悠清江浦的时空往事,乃荟于兹。

  清江浦的繁华在清江闸。明清两代,清江大闸扼里运河入黄淮之咽喉,故设正闸和越闸以治之,正闸与越闸之间,堆垒起狭长的中洲岛。数百年间,清江闸下,舟楫往来,水波迭兴,两岸码头商铺、茶肆酒楼,一览无余。解放后,清江大闸重修,因纪念王若飞而改称若飞桥。再后来,大闸口西,兴建承德路桥纵跨运河南北。于是,车马喧嚣数百载的清江闸回归于宁静,它和中洲岛、越河街和文庙等一起,组成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代表风景。如今,中洲岛方寸壶天,承德路桥碧水中流。隔若飞桥相望的,是旧时的花街、文庙、慈云寺、常盈仓,以及旧时的吴勤惠公祠、乾隆御碑、越河古堤、仁慈医院。大闸口东,一道道飞虹横跨碧波。

  繁华闹市近在咫尺,击水中流,城市的沧桑宠辱,凝聚其中。

  若飞桥东,里运河折向东南,十余里画屏,乃至河下古镇。今日这一段里运河,夹于清浦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穿过生态新城,淮安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扑面而来。

  从越秀桥上向西眺望,清江浦楼扬水激岸,夹河两岸,闹市深处灯火浓烈,花团锦簇,扑面而来。越秀桥东是清隆桥,名称古朴,桥梁现代。再往南是曾经的八亭桥,顾名思义,八个古朴的凉亭排列两旁,京杭大运河和里运河两道黄金河带从桥下流过。宁连公路淮安运河大桥以南,便是淮安发展的新沃野——生态新城。枚皋路大桥连接生态新城的东西片区,昔日天堑,今朝飞虹。

  枚皋路大桥是一处浓烈的城市味道与纯正的乡野风情交融的地方。桥头凝望,生态家园的新气息,扑面而来。大桥向东,行政中心、大剧院、规划馆等建筑掩映在一片挺拔而起的都市楼群中,气势恢宏、造型壮丽。大桥西侧,省运会的主场馆——奥体中心以巨大的身姿迎接着八方健儿。近旁,电视塔“小蛮腰”已初具雏形,身姿悄然划破天际。当然,还有垂柳幽幽、流水潺潺的森林公园,蜂蝶吮蜜的芬芳扑面而来。里运河在桥下蜿蜒而过,两岸茂盛的绿树遮挡环抱,几座仿古砖式建筑在绿叶丛中或隐或现,这是复建的淮安榷关,曾见证着这座运河城市“南船北马”的悠悠历史。大桥东首,那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通衢——翔宇大道,夹枕着有轨电车的轨道,沿着里运河畔延伸向远方,华灯初放,宛若蛟龙。

  长桥卧波,看不尽世间沧桑,一河上下似锦繁华;霓虹饮练,便记得澎湃春水,满城新貌英姿勃发。里运河上这一座座的桥,静静地在时空中穿梭,妆点出各具神韵的丰姿,汇聚成今日淮安一道道瑰丽的风景线,拥抱明天,迎接朝霞。

  城中取静古黄河(外一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