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冠廷
打开卷轴,画中山水,清淡开阔。想起张九龄的诗: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透过画仿佛可以看到里面的世界,没有雾霾,没有污染,没有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丝浑浊。
车来车往,焦躁空茫,这是快节奏时代的城市生活。城市中有着太多人为修饰的繁华,它们取代了自然生长的风光,取代了原生态的纯净。
自然来自于土地深处,一种自由而透明的美。它代表着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戈壁荒漠……所有的盛开与凋零,如同人的呼吸。哪怕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也拥有最原始的魅力。
偶尔驱车远行,在不知名的路上奔驰,吹着风,听着歌,远离喧嚣。享受这“人在旅途”带来的宁静,有一瞬间,身心松弛,人仿佛成为沿途的一棵不知名的草木,荣辱俱忘,只剩自由自在。
这喧嚣的世界衍生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璀璨,譬如夜晚的灯火。如果在遥远的星空眺望夜色中的城市,定会被流丽的光芒震撼,之后是叹息——夜本身的宁静躲到了哪,城市里的人到底在寻找什么?是的,自然之美是舒缓的,而城市之美是激烈的。自然包容着城市,包容的背后是污染的肆意蔓延:雾霾不定期地光临,大街小巷的垃圾在盛夏的空气中尽情发酵,工厂的污水秘而不宣地流淌。这一切,就像一匹白绸上的油渍,慢慢浸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现代化的必然,还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探索,这些污染已默默深入人心,深入自然。很多人总以为自持锐矛坚盾,却不知在城市以外的的大地上自然的力量,它正在叹息中艰难守护着那亘古不变的节律。
阅读,看到亚特兰蒂斯的传说,繁荣之城巴亚的沉没,庞贝古城的火山喷发。“宁静”把“喧嚣”回收,城市泯灭在了大地的褶皱中。带走了人们自以为溢光流彩的文明,留下的只有空白。不禁想起最近发生的九寨沟地震,难道就没有人为的因素吗?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我觉得“充实”有一部分是繁华,是指物质,而有一部分则指向心灵,心灵上的充实很难,但那不可或缺。只有回归自然,回归宁静,才能得到心灵最饱满的充实。我想,人只有在彻底的宁静中才能做到忘我,这也是所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那些清澈透明的约定,不应该只是传说,它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召唤。
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现实映照着我们的心灵,那些急功近利、软弱和叛离,这些后果反过来又影响着环境。是否,真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才拥有透明之眼,看到本源。只是他们的发声无人理会。
愿我们早日苏醒,愿世界透明如初,愿阳光照拂清晨的露珠,将那最纯净的美丽守护。
(作者系宿迁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