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莹莹 通讯员 陆旭
本报讯 7月上旬,主城区接连遭遇5次强降雨过程,城区最大点降雨量达到58毫米; 8月3日凌晨0:10至早7:00,主城区普降暴雨,累计最大降雨量74毫米;9月10日11:30左右,大雨倾盆而至,城区多地一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市城防办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排水除涝,努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市城防办工作人员介绍,从 9月10日11:30到下午4时左右,蔬菜泵站测点显示,城区最大点降雨量达30毫米,城区主要道路基本无积涝情况。自16:10开始,城区再次下起瓢泼大雨,至17:15雨势减小时,杨湖泵站测点显示,城区最大累计降雨量87毫米,蔬菜泵站测点也达80毫米。至9月11日8:00,城区泵站共开机898台次,排涝约150万立方米;市政部门出动人员近100人,巡查车辆10多部。
科学快速的指挥调度在城区防汛工作中至关重要。市城防办投资近300万元,启动实施淮安市城区防汛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城防”,将城区视频监控点增加至130个,水情遥测点增加至48个,雨量计增加至25个,并开发一体化操作平台,基本实现了市内重点区域内降雨量、泵站开机情况、河道水位、道路积涝情况的远程实时监测。雨前,利用“智慧城防”短信平台,将气象预警信息发送给成员单位和各路长、河长、泵站负责人,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并根据河道水位和预报雨量大小,积极实施河道预降水位制度和泵站提前开机制度,为下水管道快速下泄雨水提供空间。降雨期间,根据“智慧城防”的雨量、河道水位、易积涝监控点和现场巡查人员的反馈,全面了解城区防汛排涝情况,并结合卫星云图的雨势预测,适时增加相应泵站的开机台数,及时通知积涝地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采取打开窨井盖、架设临时机泵或启用移动泵车等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防汛一线人员传递最新工作情况。雨后,继续关注和解决城区积涝路段和区域,直至涝水全面排除。同时认真汇总排涝工作情况,特别是降雨中暴露出的问题,下发整改交办单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切实整改到位,及时向市相关领导汇报降雨、积涝和应对工作情况。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