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抗战结束后,曾任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就认真检讨过日军何以在中国战场上难以取胜。他认为日军的战术基本是完胜的,但在战略上是极其失败的。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根本的还是战略的成功。有何为证呢?试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
围绕开辟苏北 开始调兵遣将
武汉会战后,由于兵力、财力、物力严重消耗,日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战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此阶段,日军的侵华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及抗日游击武装。
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新生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江南抗日根据地,有被分而聚歼的危险。此时此际,中共中央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于1938年9月29日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期近40天。众多中国革命领导人讨论的结果是,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重大战略方针,而重点在于沟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会上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负责领导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
刘少奇经过前后几个月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复杂因素,认为最有大发展希望的是苏北地区,只要发展苏北问题得到解决,我军即可背靠山东,凭江据海,依托水网,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所以,刘少奇此后做出的一系列部署都是围绕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而进行的。
中央对开辟华中(苏北是华中一部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甚至提出“华中是重要的生命线”“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开辟华中“对于抗战前途关系甚大”。同时在刘少奇的不断请求下,中共中央军委终于在1940年5月先行派遣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率部过黄河南下;同时,命令苏鲁豫支队长彭明治率部队从丰沛、单县一带挺进陇海路南下。
同年6月上旬黄克诚率新二旅和已过黄河的刘震,插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
2
响应中原局号召 坚决东进
1940年6月20日,黄克诚率第二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
当时,中原局刘少奇按照华中要“向东发展,向西防御”的基本方针,于6月29日来电要黄克诚20天后派三个团过津浦路活动。
事实上,黄克诚一直受困于当时政令的不统一。这反映出中央对发展华中地区着力点的分歧。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思考,最终中央再次确定将苏北作为突破发展方向。
这样比原计划推迟半个多月,1940年8月7日,黄克诚率部到达皖东北,旋于10日赴盱眙县中原局驻地,与刘少奇会面。刘少奇与黄克诚谈了三天。
刘少奇指出:现在要赶快整编好队伍,开辟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把南下主力转过去,支援北上的新四军,打击顽军。遵照中央指示,研究了苏皖地区我军各部队的统一编制,统一指挥问题。16日,中原局报告中央关于组建八路军第五纵队的决定。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以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决定在上述地区成立党的军政委员会,以黄克诚为书记。
黄克诚还遵照中央关于“八路军到华中后,坚决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很快地结束了第五纵队一、二、三支队整编工作,并着手部署开辟苏北地区工作。三个支队分别是:彭明治率第一支队;田守尧率第二支队;张爱萍、韦国清率第三支队。
3
八路军、新四军协作开辟根据地
1940年8月18日,第五纵队第一支队(苏鲁豫支队)东进苏北,开辟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应该说,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还算顺利。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主力均在盐阜及苏中一带虎视眈眈,此时八路军尚未与韩部发生直面冲突。嗅到危险味道的韩德勤先发制人,10月初,韩德勤纠集6万兵力向驻泰州黄桥地区的新四军大举进攻。陈毅急电黄克诚率部驰援。
黄克诚遵照中共中央“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方针,率部兼程南下,先后突破顽军盐河和旧黄河防线,连克东沟、阜宁、建阳、苏家嘴等城镇,直逼苏北重镇盐城,沿途歼灭了顽军第十常备旅和独立第三旅等部,切断了顽敌韩德勤部之归路,在战略上造成了对顽军韩部南北夹击之势。韩部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打击下,迅作鸟兽状散,苏北揭开了新篇章。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与黄克诚所率的八路军五纵队在白驹镇胜利会师,打通了华北、华中联系的通道,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为确立我军的华中敌后抗战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八路军与新四军会师,陈毅与黄克诚自井冈山分手后再次重逢,高兴之余,陈毅即兴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局,红旗十月满天飞。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起到抗战胜利的五年中,黄克诚率领三师共作战5000余次,歼日伪军6万多人,部队自身由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武装),开辟了4万多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建设了巩固的苏北根据地,为发展山东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