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斌 浦永顺
“淮阴区委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南陈集镇严格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紧扣富镇、富村、富民发展主题,充分依据、发挥和挖掘本镇特有资源优势,集聚全镇智慧,谋划加快绿色发展布局,确立加快绿色发展工作思路,举全镇之力,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加快推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彰显农村人口大镇、商贸重镇、运南乡镇交通枢纽之镇的新魅力。”镇党委书记井晓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围绕企业转型升级
着力发展绿色企业
坚持用绿色理念、生态观点,全面整合资源,掘挖工业潜力,打造工业强镇。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突出主攻项目建设,着力培植和发展具有大潜力、长实效的税源企业,重点依托工业园、机械产业园、建材产业园,着力推进运杰、天目、伟丰、华电环保、飞华纸业等大项目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装备更新、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坚决淘汰、取缔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产能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绿色质量”。
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开展绿色产业招商,引进一批质态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组织精干力量,瞄准建材、机械类的大产业、高附加值的大项目,有效开展招商活动,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加快丰力发电等大项目集聚,为增强财力提供支撑。
三是抓好招商服务。围绕推进招商企业入户、投产,强化招商的全程服务,组织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主抓、项目对接领导具体负责的服务班子,及时有效为招商企业提供筹建、招工、融资、生产等方面的服务,促进落户企业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实现企业达产、达效,突出落实三套班领导定期上门、服务窗口前移、所有人员定期入企服务工作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和运行情况,第一时间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打破企业发展瓶颈,提升经济运行质效。
围绕推进富民进程
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扎实有效落实富民措施,是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特色项目。加大引导、推动、服务力度,重点推进投入3.5亿元、占地1000亩的温氏畜牧养殖项目建设,今年完成第一期养殖项目建设,加快启动第二期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温氏带动大户发展养殖。着力推进与码头漂母墓旅游风景区紧紧相连的铲头湖农业观光园建设,建成垂钓、果园采摘、餐饮娱中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农田改造,建成东片区3000亩有机蔬菜、优质稻米基地和西片区万亩良田。
二是抓好土地流转项目。依托村集体主导、大户参与等模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全镇已实现土地流转8802亩,其中头堡、张周、淮丰、孙庄等村均达千亩。引导种田大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无公害种植,招引实力强、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企业,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科学种养殖培训,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加快绿色带动发展模式。坚持“绿色理念”,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度,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农户”模式,采取村民入股分红模式和发展土地耕作等各类合作社建设,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致富,近期,突出以推进让大户参与、村民入股模式落地生根为着力点,重点抓好集体流转、种植大户流转、村民入股,加快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积极宣传推广头堡、张周、双庄等村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受益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抓好全民创业。积极有效搭建创业平台、制定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引导、支持全民创业,积极培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落实返乡创业、本土创业、青年创业工作,鼓励在外人员带技术、带项目返乡创业。引导“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自主创业,引导能人大户在家门口创业,吸纳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着力“互联网+”建设,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引导广大青年开展网络创业,使全民创业工作红红火火。
围绕夯实民生基础
着力兴办“生态实事”
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精心规划,加大投入,着力兴办民生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幸福、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快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完善镇、村生产生活设施,加快奖补项目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落实双庄、陈集、小桥等村环境整治项目和稻米基地、万亩良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粮食烘干房建设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进镇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发挥头堡等示范村引领作用,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狠抓生活垃圾、臭水沟、畜禽养殖污染等整治,从源头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着力为群众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幸福陈集”工作目标,积极营造创建浓厚氛围,着力整治镇容镇貌,严格落实创建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效改观镇容镇貌、镇村环境秩序。
二是加快推进阳光扶贫。围绕精准、高效扶贫,深入开展“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明确清晰惠民思路,有效优化工作举措、化解发展难题,保障阳光扶贫落实到位。突出制定更实在、更优惠推进低收入户脱贫措施,组织镇村干部结对帮扶,明确责任目标;严格落实一手抓扶志、一手抓帮扶,强化组织协调,着力抓好公司、大户、合作社、能人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尤其是低收入户的就业致富。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扎实抓好农村“低保”保障、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有效预防脱贫户的因病、因灾返贫。
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生活设施建设。实施集镇亮化工程,推进主街道亮化提升、居民健身文化广场建设等16个惠民实事重点项目建设。在已建成运行的西外环的同时,启动筹建东外环建设,投入500万元建设两个1.6万平方米农民文化生活设施。巩固完善和新建26个文化舞台、文化书屋、健身广场,加快实施村村通路灯、村村通网络、村村有电商建设。开展全民文明、法制、安全教育,评选、表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更好的党风乡风民风氛围,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