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多修一双鞋 多做份慈善

 

  编者按  第二届“淮安慈善奖”日前揭晓,一批企业、个人和慈善项目获表彰。他们是为我市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通过凡人善举不断诠释着淮安人的大爱情怀。他们的爱心如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海洋,成为淮安慈善事业和文明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即日起,本报选登他们的事迹,以飨读者,传递爱的正能量。

  ■记者 何渊 通讯员 周华 陈婷婷

  “嗒嗒嗒”……见到王建荣的时候,他正在帮顾客打鞋掌。在淮安区中国银行门口摆摊三十七年的王建荣,已经成为街角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王老爹,钱就不要找了,就当你帮我们做慈善了!”熟悉的顾客递上5元钱就要离开。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的王建荣不干了,执意找给顾客2元钱。“一码归一码,我要靠自己做慈善,”王建荣说。

  “靠自己做慈善”,这意味着王建荣捐出的每一笔善款,都来自这一笔笔不起眼的修鞋钱。早上七八点开始修鞋、晚上六点钟左右收工,一天最多修百十双鞋,一双鞋的“利润”有时块把钱。“您前后总共捐了多少钱?”记者问道。“大概7000元吧,”王建荣说。结果,当王建荣拿出一张张单据时,金额已经破万。“没想到有这么多,”王建荣自己也没想到。

  实际上,王建荣第一次做慈善,身边人也没想到。2008年,汶川地震,看到电视上一幅幅灾后画面,王建荣坐不住了。王建荣带着一张张零钱以及存折“凑”出来的钱,来到了红十字会。当听说王建荣要捐出4000元时,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深深地被眼前这位残疾老人感动了。

  “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我们登记一下,”工作人员说。“不用登记了,名字还是不留了吧,”最后,还是存折上的名字“出卖”了王建荣。

  汶川地震4000元、雅安地震2000元、鲁甸地震2000元……这些是有据可查的,更多的是没有记录的:给村里特困户捐款捐物、长期资助贫困学子……

  王建荣告诉记者,当年外公帮助别人的事情给他印象非常深刻,也对他日后做慈善产生了影响。“当年,外公邻居家吃不上饭,非常可怜。外公家仅有两担粮食,他毫不犹豫地分给邻居一担。”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王建荣是一个出名的热心肠。哪家孩子饭卡掉了,找到王老爹,中午饭肯定有着落了;哪家孩子钱包丢了,找到王老爹,救急钱肯定没问题……摆摊三十多年来,王建荣帮过的孩子,有的结婚了,有的生孩子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大家对王老爹的那份感情。“王老爹,你还记得我啊?”“不好意思,看着面熟。”“我以前从你这拿过几块钱吃饭。”类似这样的对话,时不时地会出现王建荣的鞋摊前。点滴的话语,让王建荣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更令王建荣骄傲的是,他帮助过的贫困学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时常还与他联系。“我自己因为身体残疾,没能上学。看到人家孩子没钱上学,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看到孩子考上大学,我心里真高兴。”王建荣说,做慈善这件事,帮助了他人、快乐了自己、高兴了一家人。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