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徐州迎来新的使命。6月底,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7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支持徐州建设成为集聚能力更强、辐射范围更广、龙头地位更突出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徐州正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为实现徐州发展新定位不断增添新动能、提供新支撑。
绿色智能,转型领跑的“徐州速度”
工程机械之都、资源型城市,是徐州曾经的标签。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问题给徐州带来很多“历史包袱”,如今,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徐州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在徐工集团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记者见证了转型、创新给这家老牌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注入的新活力。记者看到,150台智能焊接机器手在进行结构焊接操作,通过电脑自动指令完成焊接,长度达1万多米的KBK智能积放链和“AGV小车”, 率先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实现高效物流,工人只需在终端上进行简单的触控,就可以下达生产指令,实现智能组装、智能运输。
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东升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企业主机销售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0%以上,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
7月23日,徐州青山泉镇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千万片光伏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国内最早并网发电的同类项目。光伏电板的生产方徐州中能硅业有限公司,坚守着“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形成多晶硅、切片组件、太阳能发电的完整光伏产业链,产能稳居全球第一。
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为代表的徐工集团、中能硅业,引领了转型领跑的“徐州速度”,更带动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的连片发展、低谷崛起。
创新驱动引领全面振兴,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数据显示,去年底徐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3:43.3:47.4,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创新生态,开放发展的“徐州力度”
7月4日,为期三天的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在徐州开幕,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服务外包领域的企业代表参加大会。这座传统工业闻名的城市,一时成了国际服务外包领域的“风向标”。
开放曾经是徐州的短板。相对于苏州、无锡、南京,徐州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经过几年的耕耘,立足于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势头迅猛,特色鲜明。今年上半年,徐州服务外包合同额4.4亿美元、执行额3.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1倍和5.4倍,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多次表示,“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吸纳就业能力强,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引擎、促进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我们要准确把握服务外包3.0时代机遇,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我们对新一代高压电极锅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利用晚间低谷电源,可以提供零排放、热损失少、使用寿命可达30年的‘绿色暖气’。”徐州盛熙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技术已在徐州民健园等老旧小区试点。盛熙科技所在的徐州泉山区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是中关村在全国布点的第三家,目前已入驻企业19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6家、院士企业2家。
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的一条条喜讯,见证徐州开放经济的“重生”。“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十大开放平台,正成为徐州引领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双向开放的载体抓手。
持久呵护,生态优先的“徐州态度”
7月25日,徐州丁万河水利风景区里,傍晚游憩,行人如织。丁万河两岸,楚园、水利博物馆、龙施雨沛水车、战神雕塑等巧妙镶嵌,人在画中、河城相绕的景色组成一道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靓丽风景。
“几年前,这里的水还是黑色的,鱼虾不生,臭不可闻。”九里街道九里村一组居民陈开亮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见证了河水变清全过程。
2013年前,丁万河两岸密布了17个小码头、100多个化工企业、2万多平方的养殖场,水体污染严重,一度成为了徐州的“龙须沟”。 鼓楼区农水局局长李明海介绍说,当年,市委市政府实施老工业企业搬迁,下决心启动了丁万河河道整治。4年过去了,丁万河成了徐州北区的重要景观河道,今年还唯一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最美家乡河的评选。
从丁万河向徐州东北方向直行,占地1.1万亩的潘安湖湿地公园,鸟翔禽鸣、草绿花香,引来八方游客渔舟唱晚。然而,公园所在的贾汪区,曾是徐州煤炭工业的发源地,也因此留下13万亩采煤塌陷地。近几年,当地巧打“生态旅游”牌,先后治理采煤塌陷地6万余亩,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资源”,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
丁万河、贾汪的蝶变,是徐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缩影。省委提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构想以来,徐州高水平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形态,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型城镇、文化旅游“五个走廊”的目标任务。
聚焦富民,民生福祉的“徐州温度”
一根根光伏电柱拔地而起,一块块光伏电板整齐排开,远远看去,如同一排排精神饱满、枕戈待战的士兵。在徐州睢宁县高作镇官杨村,村两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底正式并网发电以来,短短五十多天,这个光伏项目就给村里创造了15万元的收益。
“聚焦富民,最重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说,一定要把富民的举措落得更实,确保如期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截至去年底,全市实现了20.24万低收入群众脱贫,资金投入是过去5年的总和。今年计划再实现17万人口脱贫,68个经济薄弱村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7月25日,记者在徐州市中心商圈看到,淮海经济区建筑地标——总高度达266米的苏宁广场巍峨耸立。鼓楼区黄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史长青介绍,该广场是全国已运营的苏宁广场中规模最大、业态最全、档次最高的旗舰项目,自今年4月底开业以来,平均每月销售额超1亿元。在广场北侧,总投资达10亿元的徐州金鹰二期正在建设。以现代商贸核心区、商务金融中心区为引领,徐州商圈吸纳跨省消费量占中心商圈总量的三成……
如今,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徐州正以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为目标,在全面决战小康的征途上昂首迈进。
淮安日报记者 叶列/执笔
题图: 国家5A 级景区云龙湖。
徐州日报 孙井贤摄
老城区,
腾出发展新空间
新经济,
改写产业新版图
8月7日,徐州市鼓楼区重要科技创新载体和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鼓楼云创科技园正式开园。
据介绍,该产业园占地150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产业定位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电竞动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鼓楼网络经济高新区建设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的重要阵地。
云创产业园的崛起,是鼓楼区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鼓楼区是徐州的老工业区,主城区里集中着数百家工业企业,可谓有河皆污、绿量稀少。近年来,鼓楼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实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共搬迁关闭工业企业380家,其中27家大中型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关闭。连同同步实施的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共腾出了2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那么,腾出的空间将用来干什么呢?鼓楼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强力推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融合发展。在位于鼓楼云创小镇的云创科技园,记者看到,已有微软云、中科院绿色空气、大唐电信天天电竞公园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据介绍,鼓楼区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攻方向,在老工业区搬迁地块进行创新核心区8.5平方公里的网络经济高新区建设,运用微软等孵化平台,为高新区培育一批科技企业。
连云港日报记者 周莹
新经济,
改写产业新版图
近日,总投资超100亿元,以手机面板、半导体封装测试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在徐州市铜山区开工建设。今年以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和安全科技等新型经济正在铜山集聚,改写着铜山的产业版图。
徐工汽车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可年产各类新能源商用车2万辆;总投资超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铜山与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与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传感器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计划投资50亿元,力求在2020年前形成5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在徐州高新区,软通动力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与解决方案和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服务等,创建IT服务外包基地、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大数据创新体验及运营管理中心、建设跨境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模式等要素,为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发展动力和强力支撑。
为强化创新平台支撑,铜山先后建设了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矿山安全物联网等8个功能性平台,建设各类企业研发中心300多个。徐州科技创新谷拥有院士团队4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名,入驻企业90余家。
宿迁日报记者 王晨
数据湖,
打造数据新容器
一张小小的蓝光光盘,可以拥有300G的存储容量;由蓝光光盘组成的光盘匣,可以存储3000多部高清影片……那么,由光盘匣组成的光盘库可以容纳多少数据呢?答案是:沉淀一座城市的数据——数据湖。
位于徐州高新区的中国华录淮海数据湖,是中国华录和徐州高新区共同打造的存储一体化的数据中心。
“数据湖”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该项目负责人许蕾说:“如果把一张光盘存储的数据比作一滴水,那么一个能够承载城市海量数据的大数据中心,就可以被称作是这个城市的数据湖。”她解释道,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现几何增长,导致传统“容器”装不下了,因此需要一个可以满足存储需求的新的架构来作为大数据的支撑。
据介绍,过去大数据存储面临高能耗、高成本以及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等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华录创新性地使用了蓝光存储与电磁存储混合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痛点。
“相较于目前主流的磁存储和硬盘存储等方式,蓝光存储保存寿命长,数据不可篡改、安全可靠,解决了现有磁盘阵列成本高、保存时间短等问题。”许蕾说,蓝光存储具有50至100年的长久使用寿命。
通过数据湖这个“硬件”和各种云平台应用“软件”相结合,可以满足城市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等各项需求,实现城市各领域高效、智能和精细化的管理、运行和服务。
徐州日报记者 范海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