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着力建设新农村 聚焦富民新征程

 

  ■ 徐贞中

  迎着蒙蒙秋雨,笔者日前来到灰墩王嘴。雨中的王嘴中心村,绿树成荫,稻田含绿,果园滴翠,蟹塘碧波,溪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 

  未曾想,眼前这个“主要以从事农业种植为主的苏北偏辟小村,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却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我村位于涟水县城最北端,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11个村民组,2070口人,50名党员。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靠的是不服输的韧劲,从自身做起,做群众表率,真抓实干,聚焦富民新征程着力建设农村;攻坚脱贫,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推进“工业强村”、“农业富村”、“旅游兴村”的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增收,提升富民成果,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再做贡献”。37岁的王嘴村党总支书记王学保,看起来跟其他农民一样,但谈起工作,语气中的沉着与坚定让人印象深刻。

  早在10多年前,王嘴村就以新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闻名远近。2016年,王学保接过前任领导的接力棒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一职,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他没有躺在功劳簿子上休息,而是反复思考着能为村里做些什么。在他及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王嘴村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加强学习、勤奋学习,是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应该是比较难以打磨,比较难以度量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知识、学政策、学理论。互相之间,以党小组为单位,互相来谈,互相来说,互相来敞开心扉把大家的心拢到一起,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布署上来,为实现全村全面小康建设和经济跨越奠定坚实思想政治基础。“一个行动胜过一个纲领,说得天花乱坠,没人听你的,必须要做。”王学保说,“真抓实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夯实农业基础,抓好新农村建设进度,改道村民人居生活环境,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马仕红等捐资架设28盏太阳能路灯;朱海军、杨照亮捐资8万元,铺设村内中心路及污水沟整治;王佩章捐资6万元立“涟水县王嘴村”村名碑;王力等同志都能村里着想,找门路协调省市县扶贫资金200余万元,用来改变村建基础设施。

  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急群众所急,需群众所需;既然从群众中走出来,就更要服务群众。“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村两委负责人都签了脱贫攻坚责任状,有了责任状后“考核”就有了依据,实施成效考核,让他们感到肩上有了责任和压力,就会为贫困群众着想。压实责任担子,找对扶贫路子,收获致富钥匙,贫困面貌才能发生了明显改变。”王学保说,“东王组王兴华一家因子女多,负担重,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家庭生话窘迫。村干部主动帮组办理信用社货款,饲养优质羊,年收入8万余元。齐帮、共帮、实心实意帮才能让贫困户找到致富路子。对那些家有“一亩三分田”、孩子多,有劳力但无技能又没时间的贫困户,则采取“工厂一一家庭一一工厂”的方式,赚取来料加工计件工资赚取收入,带动全村300余人就业。让他们一可兼顾家庭,照顾孩子;二则兼顾农活,上工做事两不务,单打工年收入就达6万余元。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2016年全村低收入户44户,165口人;年底脱贫24户,86口人,脱贫率达54.5%”。

  依村建园,以园兴村。201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嘴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民受益”的原则,建成了村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占地10亩,园区内水电、通讯、消防、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厂房、办公室、员工食堂和倒班宿舍。“如今,我们村村办工业劲头越来加大,基础不断夯实,新兴产业也由小变大,越来越多。做大做强做活的村级工业,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硬起腰干加油干,实现脱贫致富。”村党总支书记王学保如是说。梦丽家纺厂,占地1500平方米,用工40余人,工人月工资平均5000元左右;产品远销苏南及欧美等地。柏林家俱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用工30余人,工人月薪也都在4000元上下。

  全民创业,农业富村。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我们村两委一班人能始终树立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思想,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 质水稻、“迁麦2号”、棚膜蔬菜70亩、螃蟹养殖+等特色产业。

  为唱好农民致富“大合唱”,助力村级特色发展,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村干部、群众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准目标,树立创业信心。引导广大干群通过创业,带动本村人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真正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西孙组王寿年、朱彦中、王利軍成立“王嘴村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亩,用于水稻及小麦“迁麦2号”良种培育,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由证鹏养殖900亩“高满堂”螃蟹销售国内外市场。借力产业发展还推广“水稻+、鱼类养殖+”的循环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提高农民收益。在乡村大旅游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农村老、妇劳动力进行绿色养殖、种植,为旅游业做好供给,让游客们游玩的同时品尝到原生态食品。村干部孟祥荣承包的40亩葡萄园,种植“夏黑”葡萄,年收入60余万元。每到葡萄成熟季节,除销往外地,还吸引从游客及村民进园采摘。

  农旅融合,旅游兴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村党总支书记王学保告诉笔者,近年来,我们村通过深挖和提炼本村个性,精心筹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把村当作景点来设计,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游,建成了“王嘴村史馆”,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发挥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观光、旅游兴村的“农旅融合”思路,建成农业休闲园1个、农家乐旅游点2个,农业家庭农3个、农家乐6家,全村从业人员30余人。2016年,吸引游客2000余人次。

  随着农旅融合、农业观光、旅游兴村项目的起步,促进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一村一品”,赏农村美景,品民俗村情,吃乡村土菜,住农家小院。通过旅游脱贫、旅游致富,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脱贫,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使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田投身旅游服务,在王嘴村已有2家开起了家庭旅馆,虽然客人不多,一年也能2000元左右。

  在这里,农村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淮海戏、淮海琴书、地方小戏、小花船,罗鼓戏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