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友胜 沙天石 郎小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3”功能区战略规划和“苏北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的主要标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要把生态作为我市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助推“两聚一高”和“两大目标”顺利实现。
一、坚持“多规合一”,强化绿色发展空间管控
统筹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多规合一”引领作用,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国土空间管控,科学布局生产力。一是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根据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开发格局、建设用地分布和绿色城镇化进程,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将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五类区域,严格按照划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红线,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依据,统筹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推动各类主体功能区合理配置工业、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加强资源环境利用的空间引导与约束,促进空间科学有序高效利用。三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形成“1-3-10-47”新型绿色低碳城镇化体系,引导城镇有序扩张合理控制区域开发强度,形成区域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格局。四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建设一批高效、特色、生态、外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集聚效应明显、联动发展协调的“三园四轴八区二十四镇”产业空间格局。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节约”的原则,构建“一极两带多节点”的服务业空间格局。
二、引领经济新常态,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中高端发展,形成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优质稻麦、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新兴休闲观光农业,创新“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4+2”优势特色工业升级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性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丰富“4+3”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二是强化绿色科技支撑。加快绿色科技研究开发,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管理类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绿色科技在新兴产业发展、污染治理、低碳循环、环境监测预警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建立科技成果的绿色评价体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三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逐步实行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263”专项行动计划,实施电力行业煤炭等量替代、非电力行业减量替代。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禁止新上、转移、生产、使用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推动节能型社会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
三、加强生态保护,优化绿色发展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一是深入开展绿色淮安建设。实施林业行动计划,完善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京杭大运河、二河-淮沭河、张福河、浔河沿线以及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沿岸防护林体系,加强盱眙南部丘陵和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营造绿色生态屏障。二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严格实施火电、钢铁等重点工业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全面推进燃煤锅炉(炉窑)达标整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施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推进工业集聚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率和集中处理率。实施淮河、京杭大运河、古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确保水质国控断面稳定达标。推进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治理,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确保土地转换用途后的安全利用。三是提升生态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洪泽湖、高邮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推进古淮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和白马湖、天泉湖等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四是加强环境风险控制。推进涉危化学品、重金属排放、电磁和核辐射等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达标改造,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响应体系。
四、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用改革创新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绿色发展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对河湖、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二是强化经济杠杆作用。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和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推进排污收费改革,实行差别化收费。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扩大评级结果应用。三是推行市场化机制。探索碳排放交易的分配和监督机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环保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扩大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四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流域补偿扩展到全市,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大财政对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损益的补偿与协调,推进区域内农业发展和城镇发展过程中水循环利用生态补偿。
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共建共享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倡导在地域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时期淮安精神。弘扬漕运文化,重点实施运河沿线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等工程,打造里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推进淮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依托洪泽湖、白马湖、古淮河等水载体,展现淮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元素。二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提倡节约绿色的生活习惯,引导市民转变消费模式,更加注重节约、节能和环保。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鼓励绿色出行和消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引导群众融入绿色发展。引导公众自觉履行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定义务。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评议,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四是严格生态责任追究。完善绿色考评机制,制定有量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指标比重,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领导干部全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硬指标”真正落实到“硬约束”上。五是增进绿色惠民。因地制宜做好“生态+特色”文章,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打响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群众增收、区域发展的“多赢”。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办)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