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22:40:17人民日报热: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为首都的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

  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切实肩负起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等“五种责任”。为此,我们通过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创新这两个重要载体,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先行先试,打造中关村制度创新升级版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更是制度创新的先行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部署,我们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全力打造制度创新的升级版。

  打破“围墙”,加快人才、成果与市场对接。北京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突出,为打通高校院所特别是中央单位人才、成果走向市场的“无形高墙”,我们一方面推动建立央地协同平台,实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模式,激活创新资源的动力。2014年8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共同推动北大、清华、中科大等13家科研单位和商飞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该院自主在京高校院所中筛选项目和团队,事先对知识产权收益进行约定,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企业对接,使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在研项目76个,转化项目52个,成立产业化公司29家。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已成为专业化、大批量、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将在智能机器人、3D打印、脑科学等领域大显身手。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资本为智力打工”的创新环境。无论是技术成果转化还是培育新兴产业,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我们以改革政府职能为切入点,简政放权,努力营造“资本为智力打工”的良好氛围。比如,在众创空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的理念,支持成立众创空间联盟,由联盟自主提出建设标准,自主筛选、评价创业项目,依规自主使用创新券和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使政府、孵化机构、投资方、创业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中关村已聚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2014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2015年1—11月发生创业投资案例2251起,占全国30.2%,为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利用全球智慧,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世界著名创新中心相比,中关村示范区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必须用国际化的环境吸引国际化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此,我们围绕集聚国际高端要素的实际需求,在人才服务、海关管理、商事制度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一批便捷、高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试点政策先后落地,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步伐明显加快。

  经过不断探索,中关村实现了三个“走出去”——

  技术走出去,拓展大视野。2015年,北京技术交易合同额预计超过3400亿元,其中80%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实现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通过技术走出去,我们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扩展了技术创新的视野,扩大了技术成果的应用舞台。

  企业走出去,占领大市场。我们全力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扩大开放合作,跨区域发展、“抱团出海”。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企业仅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机构已有近2000家,101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在海外设立研发和分支机构560多个。通过企业走出去,我们不仅占领了更大的市场、拥有了更丰富的创新资源,而且正加快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

  文化走出去,建设大品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亮丽品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自身创业成功并持续支持他人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已成为中关村文化的重要内涵。伴随着技术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中关村这个创新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渐成为国际创新舞台上的中国名片。

  主动作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既为北京的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不可或缺。为此,北京市率先制定了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和市场开放等机制,实施“高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生态安全”和“服务民生”等工程,并主动布局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支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北京技术市场在河北、天津设立窗口;推动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撑产业升级;三地共同筛选大气污染治理、水治理项目,共同推广成果。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截至目前,北京的创新发展已呈现四大“圈层”:“核心圈”是北京,从海淀区的中关村辐射到相关区县,形成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技城、亦庄开发区等多个创新高地;第二层是京津冀区域,打造协同创新中心;第三层是以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第四层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施展拳脚,为全球的开放创新贡献力量。

  这四个“圈层”的延展,一方面扩展了北京创新发展的辐射范围,同时也实现了市场的倍增。“十二五”时期,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均实现了翻番。其中,技术交易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已达到4万亿元。

  从“科技北京”到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从中关村的先行先试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我们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我们深信,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