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10:23:04掌上淮安热:

淮安老人做花灯迎接元宵节 为老手艺传承点赞

  花灯,是元宵节留在许多人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空中盛放的七彩花灯,孩童手中拖着的兔子灯,老人手上舞者的龙灯……游花灯、赏花灯、舞龙灯祈福,是许多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清淮路社区的王金全老人每年元宵佳节,都会亲手做上一两个花灯,让记忆在现实里延续。

淮安老人做花灯迎接元宵节 为老手艺传承点赞

  迎元宵,冒雨做灯

  2月18日,雨雪不期而至,气温骤然降低了好几度,78岁的王金全和老伴曹桂芳一早便赶到了乡下亲戚家,冒着严寒,砍了两根竹子,往城里运。

  王金全是个全能型的老文艺,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手工纸扎,样样都来。老两口运的竹子是用来做元宵花灯的。

  冒着雨雪把竹子运到家,已经是早上八点多了。老伴曹桂芳从家里拖出工具箱,老两口便开始动工了。

  因为拆迁搬家,原有的篾刀早不知踪影,这些年,因为年年元宵做花灯,王金全手中的小砍刀却也用得和篾刀一样自如。砍下来的竹子先去除枝丫,竿子再用砍刀劈成小瓣。虽然没有做过篾匠,但王金全对于劈竹子却也有一手,竹节处,小刀一歪,“啪”地一声清响,结节迅速破开,刀锋向前开去。

  手指粗的竹子被劈成了多个竹片,削去竹节上的梗,老伴曹桂芳又找来细细的铁丝,白纱布、绒花,便开始着手做花灯了,“准备做个兔子灯,明天让我家重孙子过来拿。”王金全说着,向记者比划着兔子灯的设计——长耳朵、三瓣嘴、红舌头、圆身子、短尾巴,“木棍掏空做四个轮子,中间穿个竹棒当轴承,就能拖着跑了。”

  为传承,年年不歇

  做好一盏花灯,要有好的构思,还要让花灯跑起来,十分耗费精力。王金全说,花灯匠人往往要身怀“十八般”手艺,绘画、书法、雕工……而这些基本功,几十年来,王金全已经练得很踏实。

  退休前,王金全曾经是厂里的一名技术工人,但因为天生爱好书法、绘画,喜欢在纸上、地上、墙上自由作画,很小的时候,他便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因为名声在外,过年时,王金全最忙了,给街坊邻居画年画,为社区作宣传海报,年年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过年,我看到地区文化队的人在舞龙,龙头做得非常漂亮,自己也手痒痒想做一个。”也就是这样一个念想,王金全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家里,潜心研究,画图打草稿,竹片做框架,琢磨到第二年开春,一个鲜活的龙头终于做成了。废旧灯泡做的龙眼,泡沫做的龙牙,彩纸包的细铁丝做的龙须,棉花塞起来的龙鼻子,手绘纱布做的龙鳞……

  “龙头能做起来,大框架和花灯不差不多么?”于是趁热,王金全又研究起了花灯,废铁丝、啤酒瓶、彩纸……家里的废旧物品拾掇出来,扎好框架蒙上纸后,王金全用妙笔绘出了好几个活灵活现的动物花灯,当年元宵节,王金全带着龙头和花灯,编排了一套节目,走进了附近的军分区慰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以后,每年,王金全都会做上一两个花灯。

  一年又一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王金全的花灯手艺也在与时俱进,花灯集光、电,形、神、色于一体,油灯变成了灯泡,彩纸变成了上好的纱布,不变的是他的心,“现在手工制作的少了,花灯都变成塑料的了,但我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融媒体记者 伍树燕

  融媒体编辑 何渊

  原标题:老人做花灯 传承老手艺

(责任编辑:夏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