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 12:52:58掌上淮安热:

淮安英烈 光照千秋!

  开篇的话:

  又是一年清明,我们在缅怀已故的亲人时,不会忘却那些英勇捐躯的英烈们。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用鲜血书写了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史。没有他们的牺牲,便没有当下的幸福;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便没有如今的岁月静好。

  淮安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大地,近万名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建设,长眠于此。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有关部门对分散的或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或立碑建墓,或迁移到陵园,形成了全市碑、塔、纪念墙等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地格局。

  清明时节,记者走进淮安的烈士陵园、墓地,整理了部分淮安英烈的事迹,让我们像对待逝去的亲人一样,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回望历史,既是关照生命,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更是回归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用“庄稼话”写作的文化战士

  “威武不能屈,临危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在淮安市楚州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里,记者看到开国大将黄克诚为纪念钱毅烈士写下的题词。

淮安英烈 光照千秋!

  陈列馆里,还有钱毅烈士的棉衣、单衣和鞋子,以及《盐阜大众》《黄海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有关钱毅的文章。

  淮安市楚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学军介绍说,钱毅是《盐阜大众》报社的记者,并不是什么“大官”。画像中的钱毅,长方脸,眉清目秀,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记者注意到,他牺牲时年仅22岁。

淮安英烈 光照千秋!

  钱毅原名钱厚庆,1925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其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藏书家阿英(钱杏邨)。阿英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钱毅在革命艺术家庭的熏陶下成长。1935年,阿英全家被关进上海的拘留所,钱毅年仅11岁就“品尝”了7天的监狱生活。

  钱毅聪慧好学,酷爱文艺戏剧,先后参加了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主演过《高尔基童年》《夜上海》《海国英雄》等剧。

  1941年底,日军入侵上海,钱毅与家人撤出上海,后辗转到阜宁的新四军军部。钱毅先在鲁迅艺术团工作,后被调至东海大队任文化教员,还做过《新知识》杂志的编辑。一年后,他又被调到《盐阜大众》报社做编辑工作,后任副主编。

  每到一个地方,钱毅都注意搜集当地活生生的群众语言。在盐阜地区,他收集了当地2万多条民间谚语,并进行分析、研究,编辑出版了《庄家话》一书。1946年,钱毅随部队来到淮安城。他一有空就溜到大街小巷,与群众亲热交谈,向他们学习鲜活的语言。他在《盐阜大众》文字的口语化、大众化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他还帮助大批的工农干部提高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登科就是工农通讯员中产生的杰出代表。

  1947年2月25日,在石塘区的钱毅接到报社的通知要他回去。但因为没搜集完采访材料,他不愿“功亏一篑”。同时,敌人可能进行大扫荡,他认为这样的情况下匆匆回去也不好,所以坚持在当地采访。因还乡团告密,敌人于3月1日包围了钱毅的驻地。钱毅渡河突围时,不幸被俘。3月2日,在石塘区涧河桥头,随着敌人一颗子弹的射出,钱毅倒在了血泊中。

  率“学生军”血战日寇的国民党上校

  离休干部张闻声的家距离淮安市楚州烈士陵园不远,他父亲张仲乐的墓地就在陵园里。

  张仲乐生前是国民党上校、江苏省行政干部训练团训导员,1941年2月在与日军交战中牺牲。2012年,张闻声提出申请,要求评定张仲乐为烈士。201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同意,评定张仲乐为烈士。

  张闻声的爷爷张励南是晚清秀才,父亲张仲乐在家庭的影响下,勤奋好学,留学德、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张仲乐曾任上海文化学院教授。“九·一八”事件后,日军侵占我东三省,义愤填膺的张仲乐萌生弃笔从戎的念头,但张励南不支持。在亲戚们的劝说下,张励南才勉强同意,但条件是张仲乐放弃家产。张仲乐抛下家中数百顷土地,卸任大学教授,投身到抗日救亡中。

  凭借出色的才能,张仲乐成为陆军军官学校的政治教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仲乐被派遣到淮阴担任军校教员,并接受了秘密筹建抗日游击大队的任务,与抗日的“淮河大队”及淮阴的共产党等抗日人士经常会面,商谈大事。

  日军和汉奸得知张仲乐的抗日活动,对其恨之入骨。1939年5、6月间,他们放火将张励南的宅子烧了个精光。得知消息后,张仲乐安慰父亲,并劝说父亲一定要抗战到底。他又与中共淮海区主席李一氓联系,将全家安排到淮海区委所在地居住。由此,张励南也成为坚定的抗日绅士。

  1939年,淮阴沦陷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军校划归江苏省政府管辖,并改称“干部训练团”。1941年2月18日,日寇突袭国民党政府机关和干部训练团所在的兴化县曹泊村,疯狂烧杀。张仲乐带领学员,拿起训练时用的武器与日寇展开激战。战斗中,张仲乐和国民党政府机关、干部训练团及当地群众共436人倒在日军的枪炮之下。

  幸存下来的一名干部训练团学生,用船板做成一口棺材,将张仲乐安葬在河边的田埂上,在上面写了张仲乐的姓名、牺牲日期以及家庭地址。直到一年后,张励南从一位老乡处得知儿子张仲乐牺牲在兴化。家人怀着悲愤的心情,将张仲乐的棺材运回淮安老家安葬。

  据了解,在江苏省档案馆现存的“民国档案”里,有一份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委员会于1946年7月认定张仲乐等人在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2月)兴化曹家泊“遇敌殉难确属实情”的档案。

  2013年,张仲乐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后,迁葬到淮安市楚州烈士陵园。

  为救战友英勇牺牲的侦察兵

  3月28日,淮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淮安市楚州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清明烈士公祭仪式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为每一座烈士墓碑敬献了一朵白菊。

淮安英烈 光照千秋!

  “他的战友,今年也会向他献花。”在陈雪波烈士墓前,赵学军感慨地说,多年来,陈雪波生前的战友每个清明节都会来祭扫。记者看到,陈雪波墓碑上刻写的生卒时间分别是1969年、1991年,一个年轻的生命!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陈雪波出生在淮安区,1986年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并多次在县、市和省中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奖,曾被评为原淮安市“十佳运动员”。在国营淮安棉纺厂工作期间,他因在该厂救火抢险被荣记二等功。

  1989年3月,陈雪波光荣入伍。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夺得了集团军侦察大队冲锋枪昼夜射击比赛第一名、徒手负重攀登比赛第一名、海上1万米游泳比赛第三名。

  1990年初,陈雪波参加集团军教导大队集训后,担任被誉为“尖刀班”的侦察营侦查连一班班长。部队在福建省东山县进行海上大练兵时,遇到强台风袭击,陈雪波和战友们投入抢险救灾中。一房屋在狂风中摇晃,里面有两位生病的老人,陈雪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战士冲进去。刚背着两位老人出来,房子就轰然倒塌。

  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陈雪波被任命为代理排长。1991年6月,部队在海上进行武装泅渡,一名新战士逐渐掉队,但救援的冲锋舟在半途中出现故障。在这危急时刻,陈雪波快速游回,将他的装备全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抓住这名新战士的手,并在游了1000多米后,到了岸边。新战士抱着极度疲劳的陈雪波失声痛哭。

  两个月后,又发生一起突发事件。8月14日,在训练途中,陈雪波和战友在道路两旁的树丛里休息。凌晨4时许,一辆摩托车向他们的休息地疾驶而来。执勤哨兵立即发出减速的信号,但摩托车驾驶员慌乱中竟加快了速度,向正在休息的一名战士冲了过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雪波飞快地将这名战士推开,自己不幸被摩托车撞倒,经医治无效,于22日永远地闭上了那双坚毅而明亮的双眼。

  融媒体记者 刘权

  融媒体编辑 胡凌轩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