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7 15:33:14掌上淮安热: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每年我们都会去看你们

  又是一年春来到,绿草如茵,百花齐放。挑了个天气晴好的周末,家住淮阴区凌桥的马先生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来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立于历经沧桑的八十二烈士墓前,马先生沉肃地对儿子说。自从家中老辈人口中得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事迹起,马先生几乎年年跟随家人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如今,他把这一传统又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事实上,在淮阴区乃至周边地区,这一“传统”已是成千上万民众几十年来不约而同的“坚守”。

  陵园变迁:

  日新月异的园区 永远不变的思念

  3月29日下午,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游客接待中心,预约团队参观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最近每天‘轻轻松松’2万步。”讲解员陆璐对同事打趣道。

  陆璐告诉记者,现在是纪念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馆里的讲解员从3月到现在几乎没有休息,“最近特别忙的时候, 中午都没时间吃饭。我的口腔溃疡基本就没好过。”陆璐说,高峰时,一个上午就能接到十几个预约参观电话;每个讲解员每天要带3~4个团。“最近小学团队来的比较多,今天上午就接了6个学校,每个学校都在七八百人。”

  刘老庄战斗结束后第三日,当地民众自发为烈士们举行了公葬仪式,堆起了一座三丈高的大墓,墓碑上刻着“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八十二烈士公墓”。自此后,“焚香祷告者不断”(黄克诚1943年7月《盐阜区反扫荡总结》)。1946年,烈士墓重建,同时兴建了烈士陵园。一年后,因国民党军队为构筑据点炮楼,烈士墓遭到毁坏。直到1955年,中共淮阴县委、县人民政府又重建了烈士墓。1991年6月,为纪念烈士殉国50周年,建造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四周共3个平台,18级台阶,寓意3月18日。

  “淮阴区的老辈人基本人人都来过,还有很多人年年都来。而且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传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石明闯说,百姓自发吊唁的场面在淮阴区年年延续着,不管是在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还是“文革”动乱期间,都没有断过。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地方政府的公祭活动也从未间断。

  大半个世纪以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初的几十亩“小陵园”发展到如今480亩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2年学校毕业后,石明闯就来到八十二烈士陵园工作,一晃已经过去17年。“我刚来时,因当时地方财政困难,陵园杂草丛生,年久失修,原本的水泥路也变成了石子路。”石明闯回忆,但随着时代发展,陵园得到不断完善,尤其是2009年以来,陵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国防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成为近年来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石明闯介绍,他们聘请规划设计专家对陵园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改扩建工程,新建了一批彰显时代特色、展示手段多样、教育功能齐全的景观,修缮了历史价值大、年代久远的设施。其中包括:新建4000平方米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东西长318米、南北宽82米的红星广场,以及14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广场碑廊和廊柱,并做了园区道路铺装和绿化整体提升;维修、改造了张芳久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区。此外,为缅怀烈士英名,传承革命精神,2011年2月,八十二烈士牺牲68周年之际,淮安社会各界捐款620余万元,在红星广场南侧新建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纪念林,总占地面积110亩。“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近几年景区还陆续建设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新的生态停车场、户外大屏等配套设施。”石明闯说,下一步,计划进一步推出拓展训练基地、互动射击场等红色旅游项目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手段。

  据悉,目前,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烈士陵园。

  跨越76年的时间长河,八十二烈士陵园的面貌日新月异,但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依然鲜明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这是一份无法忘却的永恒思念。

  “相比清明节,每年3月18日是八十二烈士纪念日,这天前来参观祭扫的人最多。近年来,每年3月18日当天陵园的日客流量都稳定在10万人次左右。淮安市、区党委、政府也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八十二烈士公祭仪式和隆重的纪念活动,包括大型纪念、参观、集会、研讨、交流、书法、影片首映、军事模型展等活动。此外,每逢清明节、‘五一’‘五四’、‘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还会有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来园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石明闯说,为此,每年春节假期过后,景区就要开始做一系列准备,包括场馆维修、预备鲜花、全面保洁、修剪绿化以及检修公用设施等。

  随着陵园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参观的游客不断增加,并扩展至省内外。陈小鲁、黄楠、胡木英等多位老革命家后代都曾前来参观。近年来,八十二烈士陵园年均接待游客人数达50万人次以上。

  血色记忆:

  孤军御强敌 血洒六塘河

  早春,静谧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里,苍松吐翠,玉兰飘香。虽已是下午时分,进出陵园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散客、团队,不论以什么形式,人们都带着一颗敬仰之心而来。瞻仰烈士墓碑,重温烈士壮举,每个人的心都在这一刻被拉回到76年前的那个血色之春。

  刘老庄战斗是1943年春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斗的典型代表之一。1942年11月中旬到1943年4月,日军在苏北地区发动了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大扫荡。1943年3月17日,已连日与敌交战十分疲惫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奉命向泗沭地区转移,当晚宿营刘老庄。

  不料,3月18日一大早,就在部队准备开拔时,不远处传来稀疏的枪声,跑反的老百姓说:鬼子来了!二营四连迅速占领阵地,做好战斗准备,掩护部队和群众撤离。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与敌人交上火不久,连长白思才等人就发现,敌情远超预计。据战后我军和日军相关史料综合分析,此战日军人数有1000多人,而且装备精良,仅大小炮、掷弹筒就有百余门(具)。待阻滞敌人的目的达到后,四连立即沿交通沟转移。可是,没走多久,战士们就发现交通沟断头。而这时,大批敌人已压了过来,四连陷入重围,已无法撤出。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1946年春天,前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为悼念八十二烈士写下的这幅挽联,后来被刻在了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正门两侧。寥寥数语,道出了当年刘老庄战斗的惨烈。淮阴区地方党史研究工作者朱爱民向记者介绍,根据多方考证,刘老庄战斗始于早晨8点前后,约在下午4点多结束,进行了8~9个小时,是苏北春季的一整天时间。因此,刘老庄战斗是“血战竟日”,四连以寡敌众,击退敌人5次冲锋。

  最后一次迎击敌人的冲锋前,白思才下令,装上刺刀,准备肉搏战;该毁掉的枪支全部拆毁,零部件埋入地下,文件和报刊也全部销毁,决不让敌人捞到一点东西……当夜幕降临,地方武装赶到刘老庄时,四连82位勇士全部壮烈殉国,但日军此役也付出了死170余人、伤200余人的巨大代价。

  据了解,原刘老庄连本身就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连队。1939年,四连还是苏鲁豫地区的一支地方游击队。上升主力后,在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的大熔炉中,四连在无数次硬仗、恶仗中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有的怒目圆睁,栩栩如生地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枪刺弓着前腿斜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紧紧咬住敌人的耳朵…….”原刘老庄连所在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长、开国少将胡炳云在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五十周年时回忆写道。3月18日,当刘老庄战斗打响时,山子头自卫反击战已取得重大胜利。当时,七旅十九团主力在连夜开赴山子头过程中,因军令在手,团长胡炳云虽然料到四连可能遭遇恶战,但主力部队却只能前进不能回头增援。当四连全部殉国的噩耗传来,将士们无不悲痛万分。

  这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兵啊,却长眠在了刘老庄。为此,胡炳云将军毅然决然地说:“死后,我不回家乡,不上八宝山,把我也埋到刘老庄,我要和我亲爱的战友永远长眠在一起,和苏北老区的群众在一起。”弥留之际,胡将军还再三叮嘱儿子,永远不要忘了82位烈士,要代他去祭扫烈士们。

  令人叹惋的是,时至今日,82位烈士中只有26位烈士的英名得到确认,仍有56名烈士不知道姓名。“探寻这些烈士的姓名、籍贯,是个重要又非重要的课题。重要的是探寻历史,尊重事实,告慰烈士在天之灵;不重要的是,不论这些烈士是谁、哪里人,他们都是我们以及后代最景仰、崇拜的民族英雄。”朱爱民说。

  硝烟远去,烈士长眠,在当下的和平与安宁中,我们无权忘记缔造和平的英雄,是他们薪火相传,筑成了守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融媒体记者 何弦 金义旻 孙婧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陈晓波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