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5 10:15:52 新淮安网 热:

共建生态淮安 构筑美好家园 ——2015“上水平”之年系列报道之十一

在城区,草木葱茏,花繁叶茂;在乡村,天蓝水碧,绿树摇曳……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殷嘱托为动力,以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懈推动城乡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淮安推动新起点上新跨越“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上水平”关键之年,我市一如既往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幕幕生态建设的大戏不断上演,一个个环保工作的亮点频频闪现。

持续推进 生态市建设苏北领先

【精彩闪回】2015年6月4日,省环保厅正式命名我市为江苏省省级生态市,淮安成为苏北首个建成省级生态市的地级市。同时,省环保厅向环保部推荐我市接受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11月20日,我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级评估。

同年,洪泽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盱眙县、淮安区、淮阴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技术评估,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技术评估核查,涟水县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市生态县区、生态园区、生态镇村创建基本实现全覆盖。

【民生民议】道路干净整洁,房屋白墙黛瓦,处处绿树鲜花……淮阴区码头镇码头村近年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天蓝、水清、地净、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建设,获评2015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码头村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新建智能温室2万平米,连栋大棚1万平米,种植高效农作物,集观光、旅游、采摘多功能于一体。建设生态型循环水养鱼工厂,带动高档水产品苗种生产及规模化养殖。深入发掘楚汉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建成了韩信故里、漂母祠、枚乘故里、码头官巷、御码头等一批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码头村成为我市生态建设中乡村的典范。

【记者观察】争创国家生态市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城市不断美化、百姓不断受益、成果不断共享的过程。秉承“环境是发展的战略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努力使生态环境成为展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品质和魅力、吸引各类优质资源要素的王牌。

持续发力 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开展

【精彩闪回】截至2015年12月20日,市区PM2.5浓度均值56.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5.8%,优良天数243天,与2013年比上升17天,优良率上升4.6%,与2014年比上升22天,优良率上升6.2%。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二位。2015年,市区PM2.5浓度均值5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6%,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二;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6天,优良率为67.4%,与2013年比上升19天、优良率提高5.0%,与2014年比上升22天、优良率提高6.0%。

省、市领导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志鹏批示: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治理工作,各项治污措施落实有力,燃煤锅炉整治等重点任务进展全省领先。市委书记姚晓东批示:我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居全省前列,望持续发力,奋争上游,营造淮安“蓝天、碧水、净土”优美环境。

【民生民议】“碧空如洗,美得令人陶醉”、“白云朵朵,举手可得”、“天空湛蓝,彩虹缤纷,多年未见”、“开车行进在路上,仿佛穿梭于蓝天白云间”……2015年夏天,很多淮安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蓝天白云的照片刷屏,频频显现的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的白天黑夜,让人们感受到淮安的空气质量越变越好。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人民一起打响的一场艰苦卓绝的“蓝天争夺战”。

【数据链接】2015年3月9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省会议精神,防治结合, 明确按照“狠、准、快”治理的要求,铁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取得“蓝天争夺战”的全面胜利。

2015年,我市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完成约370余台,超额完成省定139台完成量,是省定任务2.67倍;省级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52个项目全部完成;1 个码头油气回收改造已完成;4个港口岸电系统建设全部完成;6个粉尘堆场基本完成;钢铁、水泥行业除尘改造9个项目全部完成;黄标车淘汰近40000辆,4个县和淮安区、淮阴区完成黄标车限行区域划定并执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国家标准实验室验收,投入600多万元在全省首家建成空气质量源解析系统。对5个大气国控站点实施省级改造,完成县级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PM2.5监测全覆盖。

持续攻坚 环保工程项目加快实施

【民生民议】“城区内河道看不到污水,闻不到异味;打造河道水景观,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这是2015年洪泽县提出的城区河道整治目标,为此,洪泽县根据县城区总体规划,结合中小河流重点县治理项目、浔河整治项目、白马湖上游九条河流生态修复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对该县洪新河等7条城区河道按照河道清淤、河道护砌、生态景观等三个阶段推进建设,河道整治改造改变了城区河道“脏、乱、差”状况,受到百姓称赞。

【数据链接】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开展多项重点工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活力。“碧水工程”让主城区的水环境得到升华,钵池山公园、清晏园、石塔湖公园处处碧水荡漾,全市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水质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蓝天工程”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的污染防治,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美丽乡村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金湖县、涟水县全部完成上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7个涉农县区全面推进新一轮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整治村庄30328个,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35个,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80个。“环境监管工程”严格项目准入,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和“三个不准”,先后否决新上总投资366亿元的“两高”项目182个,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万吨、纺织800万米。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列入国家“十二五”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26个项目,目前完成22个,完成率84.6%,达到省下达的80%目标,稳定维持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和市区第二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记者观察】在生态创建过程中,我市积极争取包括省环保引导资金、连片整治专项资金、淮河流域专项资金、大气治理补助资金等,拓宽环保资金的多元化渠道,有效支撑了我市生态环保工作。白马湖成为全省唯一通过国家良好湖泊环境保护竞争立项的湖泊,争取国家资金8.9298亿元;争取到1.56亿元省级环保引导资金用于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争取到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金湖县和涟水县农村环境连片试点整治;争取省级以上大气治理资金补助1617.51万元。(记者 陆彦平 通讯员 叶红 汤向奎)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